敏卓林佛學院的佈告欄 ─佈告欄頂上的鐘直指十一點零五分;臺灣卻已是下午一點四十分左右了。是為了提醒學僧「人身難得」,努力兮,老實修行嗎?不禁莞爾。


然而,哲學家說得好 : 撇開社會時間或自然時間的分類不談,時間依然並非只是屬於科學範疇的問題。讓我們需要去了解時間的原因,不是真理,而是人性!




近來末日之說甚囂塵上,


不知各位是否思索過「時間」的問題?


我們在經文中常讀到「三世」,


...常民觀察中無非意指過去、現在、未來


然而金剛經亦云 :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儘管時間看起來如此的簡潔與絕對,


倘若時間一如常民思索如「線性」般的鋪陳前進,


那麼佛法中種種修持修法或將如妄語般可議,


如何超越「時間」的概念,


也是行者在菩提道上的一門功課吧!


.......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認真的思考時間,


他主張時間是一種對「變化」的計算,


因此只在變化時存在。


當物體靜止時,


或者思緒停止時,


時間也會停止。


不過對亞里斯多德來說,


世界上沒什麼事情不是在變化的,


因此我們幾乎不可能真的觀察到時間凍結的狀況。


Also,


Einstein has said that,


All countable things are not always accountable.


All accountable thing are not always countable.


是不是很有趣呢 ?


祝願各位仁者 have a nice day !


(圖為印度敏卓林寺一景)



【 美好法音‧敏林在臺灣】

 與你談談金剛經 ( 十 一 )  

主講|尊貴的 第九任敏林堪千仁波切
   口譯| 林生茂居士
   整理編輯|敏林堪千台灣辦事處


       " 大乘的修法,它的根源在於「心」的修行,只有自此去契入修持,才能確實究竟解脫。

          由於阿羅漢當下自己會覺知此點,於是契入到大乘的修行。 "  

..........................................................................................                                        

我們要發起善的意念,為了能夠究竟的自利與利他之故,以此意念發心來此聽聞金剛經的教法。在這當中,我們說最重要的,首先就是菩提心!

現在,我們做個概略的整理。這部金剛經,是佛與弟子之間的問答所結集下來的。這當中的問答,乃由佛陀的弟子-須菩提,就佛法修行當中,諸多非常重要的要點提出問題,為了讓義理更加清楚之故,所以祈請佛陀回答。

一般佛陀的教法,分為顯宗經典,以及密宗的密續,概分為此兩類。今天所演說的,仍是屬於顯宗經典的部份。

關於佛陀入世親口宣說的教法,主要是收集在經、律、論三藏中之經部。而在經部的教法中,首先,佛陀教授了有關於戒律方面的教法。所謂律典的授受,最主要是提出於一般日常生活中守持的行儀。因此,在律典當中,對於比丘或是比丘尼,在生活行儀中,那些可為,那些不可為,微細的講解到日常生活中所應遵守的規範。

那麼,在佛陀的教法當中,為什麼首先開示有關戒律方面?

因為如果自心能夠依由這些律儀去行持的話,自然的,心就能得到調伏,就能夠依著法門去修持,所以,佛陀首先開示了律儀的部份。

關於戒律方面,可以分為小乘與大乘這二者戒律。

在小乘的戒律當中,最主要是提到:如何守持清淨的戒律。

譬如,於此當中講及:不可以殺生,不可以破清淨的梵行,不可以飲酒,不可以妄語等等,故比丘戒計有兩百五十三條的戒律。

至於在大乘的律儀當中,則提及了菩薩修行所應行持的六波羅蜜,也就是六度的種種微細的行儀。

律典上,像現在我們一般所講的出家;沙彌,比丘等等所持的是屬於小乘的戒律。那麼,由什麼地方可以知道:出家戒、沙彌戒、沙彌尼戒這些屬於小乘的戒律呢?這是從戒條當中看出,此中並未提及如何去行持六波羅蜜、六度,從這裡可以作出判斷。

至於小乘的別解脫戒,總共有八種。

為什麼稱為「別解脫戒」呢 ? 到底是在說什麼呢 ? 總之,這個戒律,它的義理是各自能夠得到解脫的緣故,故而受持戒律修持,故而稱為「別解脫」戒。也就是個別解脫的戒律,這是小乘的戒律。

那麼,於討論大乘與小乘的差別上,最主要的,是在於行者的發心。整個心量大與小的差別,而非於法上的大小差別,也就是說在於發願大小的差別上。由於小乘行者,其意念單單只是為了自己此生能夠得致快樂,遠離種種痛苦,得到解脫,而內心裏並未想及為了他人來修行,因此,將這樣的行者,稱為小乘行者。

而大乘行者的意念是:不單只是為了自身求得喜樂,在那當下,也為了其他一切眾生能離苦得樂之故,所以受種種戒律與修行;例如:佈施、修持忍辱等等。在那當下所想到的是:除了自身得到喜樂之外,也欲令其他的一切眾生得到喜樂,這就是大乘行者的修行。因此,這樣的大乘行者,當他守持戒律時,執守戒律的利益,不單單是自身能夠得到喜樂,同時,對其他有情眾生而言,也能得樂離苦。

因此,一般小乘與大乘的分別,並非自外相上來區別。

你沒有辦法從兩個人的外相來說:喔,這是行小乘的行者,那是行大乘的行者;在外相上面分辨不出。就例如:我們修持金剛乘的教法,金剛乘的教法,是屬於大乘的教法。那麼,在修持大乘的法門時,倘若發心是只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發起菩提心的意念來修持,那麼,在那當下,雖然修持的是大乘的法門,但仍是屬於小乘的行者。

對於密乘中所有的大乘行者,並不是因為:我今天念誦的是大乘的經典、大乘的教法,修持大乘的儀軌,如此我就是一個大乘的行者。而是當你能夠發起廣大的意念,能夠生起菩提心以利益廣大有情眾生的意念,那麼你就是一位大乘的行者。

一般對於佛陀所說的教法,當我們在修行時,最重要的便在於:我們自己的意念、心念,應如何來思惟、如何修行是最重要的。

所以,平常縱使我們認為自己是大乘的行者;例如我是一位密乘的行者,但是,如果平常內在的自心,從來沒有去思惟與生起菩提心的意念,縱使你只曉得這是大乘的行者、密乘的行者,這仍是不夠的。

無論是大乘或是小乘的修行者,他們都是依著佛陀教授的種種法門來修持。

因此,小乘行者修持的種種法門,都是非常殊勝的,因為這是佛陀親口教授,關於我們在行儀、行為上,應該如何修持、收攝,這是非常殊勝的。

所以,自心如果能夠如實的去思惟,那麼,就能夠了解到:小乘行者所守持的種種戒律,在行儀上能夠修持得很好的方式是非常殊勝的。這些都是佛陀親口教授的法門,如果有人想要深入了解和行持,是非常好的。

現在,一般大乘的修行者,雖然口中讀誦、學習著大乘的教法,但是內心裏面卻沒有真實的發起利他的菩提心。在這樣的修行狀況下,於小乘方面,既未能如實於行儀上去守持,與修行此殊勝的法門;進一步,對於大乘的教法,也未能發起菩提心,故而於大乘的教法也沒有好好的修行。對於修行而言,等同是浪費自己的人生。

大乘與小乘的教法,都是佛陀親口宣說的。所以,這兩種教法,並沒有好壞的差別。唯一的差別在於:修持這法門的人,內心所發起的意念、心念,是廣大的還是狹隘的,只有這一層的差別。

以我個人 (仁波切)來看,我看到很多守持小乘別解脫戒的出家眾、比丘眾,他們在日常行儀、戒律上的微細守持,往往修行得比大乘行者更加的謹慎,這是我 ( 仁波切 )所觀察到的一些現象。

那麼,關於「小乘」的這個名詞,在藏文中為「出目」。「出目」是小的意思,但是它所指的小,是指發心比較小,所以指的是行者在這層次上的相異。除此之外,並不是認為小乘所修行的種種法門是比較卑下的、比較不好的,並非這個涵意。這個「小」,意指修持者內心的心量比較小。因此,只有從心念,起心動念上的差別去分辨為小乘或是大乘。但你沒有辦法從外在 ── 如衣服的穿著,念誦的儀軌來辨別是小乘或是大乘。

至於在大乘當中,我們也可以概分為單純的三類,或是三種宗義。

一種就是你的發心,如同國王一般的發心。

所謂的如國王一般的發心,就如一個國王,自己先成就國王的權位以後,進一步便能廣大的利益百姓。同樣的,在修行當中,自身趕快先證得佛的解脫果位,最後再救渡利益一切眾生者,這就是如同國王般的發心。這在大乘菩薩行中,這種發心,可以說是最下劣的發心。  

第二種發心,如同渡船師的發心。

這譬喻著:在修行當中,我們自身,願與所有一切有情眾生同時達到佛的解脫果位,同時得致一切的喜樂。因此,在三種發心當中,這是屬於中等發心。

第三種發心,也是最殊勝的發心,就是如牧童般的發心。

一如牧羊人,在保護羊群之際,牛、羊先行於前,牧童在後面護著這些動物。同樣的,在修行中,例如菩薩,以其他的一切有情眾生為重,幫助其他一切有情眾生得到喜樂之後,自己才證得解脫。因此,以如斯的譬喻而言,如牧童般的發心為最殊勝。

總而言之,小乘與大乘的區別,在於發心的差異。而內道、外道── 也就是佛教與外道的差別,在於歸依。

所謂的歸依,例如:我們顯然以三寶為歸依的對象,這就是內道,就是佛教。不依止三寶為歸依處,則為外道。

正如經典中,須菩提同時也為一些已進入小乘修行之道的行者請示佛陀:這些小乘的行者,一直都在修持,於未來,是否也能證得無上果位呢?

佛陀答道:可以。這些小乘的行者,在未來,他們會進入大乘的修行之道,證得無上的菩提。

如何證得呢?初始,這些小乘的行者,先證得小乘阿羅漢的果位,於證得阿羅漢聲聞密意的果位之後,經過幾十萬、幾百萬年的漫長時間中,就安住在聲聞密意的境界中,在那當下,無有任何的意念生起。

也就是說,在密意境界中,一切的念頭都完全停頓,不起任何的意念境界。這是因為,於一開始修行之際,其所使用的法門,對於自己的心念,就是摒除自心一切的意念,所以成就了這般的境界。

但是,即使於此種境界中,也並非所有的念頭「永遠」完全不再生起,並非如此。只是處此境界中,念頭不再生起。所以就安住於聲聞阿羅漢的境界之中,身體如同外在的岩石、山巖等,安住不動。

爾後,再經過很長的時間,最終,由於佛陀的慈悲加持之故,最後,突然間,這些阿羅漢如同自睡夢中醒來一般。也就是說,在這樣的情境中,阿羅漢自滅寂定中當下醒來。雖然經過很長的時間,此中偶而仍會有念頭,換句話說,這些妄念還是存在的。於是,阿羅漢們就了悟到:自己並非證得究竟的解脫。

故而阿羅漢當下會醒悟:先前所依止的小乘修持法門,無法究竟的根除一切的妄想念頭。所以,必須契入大乘法門的修法。因為大乘的修法,它的根源在於「心」的修行,只有自此去契入修持,才能確實究竟解脫。由於阿羅漢當下自己會覺知此點,於是契入到大乘的修行。

這樣的行者,他將再一次的進入大乘法教,依止大乘的法門修持。

也就是說,從小乘阿羅漢契入到大乘修行的行者,其修行的境界,是具有菩薩次第果位的。雖然就種性而言,具菩薩種性的大乘行者更加殊勝,但是,就「心」的證悟;心所證得的功德層面,阿羅漢的境界與初地菩薩的境界是相等的。

( 待續 )

...................................

◎本官方部落格為敏林堪千仁波切與The EasternSun Group唯一公認之官方中文網站 ( 請於敏林堪千仁波切英文官網www.khenchenrinpoche.org/2-sup port.htm 徵信) ;並未以「部落格名」成立「相似名稱之佛學會」。

懇請十方善信支持「敏林堪千官方部落格」多年來的默默努力 ~ 為善護心念,誠摯祈請您的護持相挺,感恩您 !

唯願 :永具菩提心 !

......... 

§ 相關延伸閱讀:
 

【與你談談金剛經 (1)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11894224
【與你談談金剛經(2)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11894221
【與你談談金剛經(3)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11893630
【與你談談金剛經(4)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11893627
【與你談談金剛經(5)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11893603
【與你談談金剛經(6)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11893567
【與你談談金剛經(7 )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11893558
【與你談談金剛經(8 )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11893546

【與你談談金剛經(9 )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11893528
【與你談談金剛經(10 )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11893522

【與你談談金剛經(12 )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11893513


Visit us at :  http://http://www.khenchenrinpoche.org/  │http://www.facebook.com/mindroling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

◎ 圖文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敬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欲轉貼引用,懇請如理如法連結敏林堪千仁波切官方部落格‧【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達瑪師利語自在秘密宮殿】,謝謝您!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asternSun 9 的頭像
    EasternSun 9

    敏卓林堪千仁波切官方部落格 ─ 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達瑪師利語自在秘密宮殿

    EasternSun 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