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上師、書與清茶,靈魂便感到安憩了........... 

( 官方部落格歡喜公告 :尊貴的敏林堪千仁波切已翩然抵達臺灣~~

無上欣悅、歡迎依怙主  尊貴的敏林堪千仁波切 2010 再次傳播美好法音饒益有情 !!! 
後續傳法訊息敬請注意官方部落格 ~Journey to Enlightenment !!! )  

 

............................................................                          
                                      

    美好法音敏林在臺灣                        

   與你談談金剛經 ( 五 )

主講|尊貴的 第九任敏林堪千仁波切
   口譯| 林生茂居士
   整理編輯|敏林堪千台灣辦事處  

 "於讀誦、修持金剛經時,需自整部金剛經所要闡示的宗旨,

   亦即「自心如何離一切妄想念頭」的這個角度去理解。"

 ......................

現在要講的這一段,是關於須菩提的提問摘釋。

須菩提請示佛陀:「是否所有一切的眾生,於未來都可成佛呢 ?」

佛陀依據他的問題開示了:所有一切的眾生( 一般我們講四生,即胎生、卵生、濕生、化生 ),由四生以致於一切的有情眾生,最後皆能究竟成佛。

雖說最終皆能圓滿證悟成佛,但在證悟成佛之際,不會稱說:「我,證悟成佛。」所以,應是說:一切的有情眾生,都會「究竟涅槃」。然而,雖然一切的有情眾生都會究竟涅槃,但是,實際上卻沒有真實的涅槃。

佛陀回答須菩提的這段開示,其所欲表達的內在涵義,與中觀的義理是相同的。適才提及:一切的法不是真實存在的,所謂的不存在,是因為一切皆是心的迷惑。在座聞者,乍聽之下是否也有一些迷惑呢?

那麼,佛陀所要表達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簡單的說:所謂「如實的修行」,於究竟,其實並沒有「究竟的證悟」這回事,換句話說,亦即無有「圓滿證悟」,但是也沒有「沒有證悟」這回事。

所以,雖然一開始須菩提就問佛:是不是一切有情眾生,都會成佛呢?

佛雖答以一切的眾生都會成佛,但是,在那個當下,已不會云說眾生成佛,因為並沒有所謂的眾生成佛。

因為,於世俗諦的這一面,所有的眾生都會成佛,這是有的,不是沒有。

但是,就勝義諦而言,眾生成佛,或是沒有成佛,其實無有差別。也就是說,在那當下,沒有成佛或不成佛的差異。( 註 1 )

為什麼呢?因為所有一切的法,都是空性的本質。

所謂的成佛,就如同我們於此際,依著各種的方法修行證道,成為與佛相似、同佛一般具有之功德。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欲能藉由各種修行而達致成佛的佛果。但是,真正成就佛果之際,倘若內心裏尚有:佛是非常圓滿的,佛的境界非常殊勝,佛之究竟的果位難證殊勝,或我已得證此果等等;內心裏面對成佛的果位,有如斯的執著心、貪愛心,如此,本身仍然是種煩惱、妄念。就勝義諦的義理而言,仍然是不究竟的。

就好比修行時,我們常說:「一切的法門,只是前行。」那麼,前行修到了最後,如果仍然有著絲毫的執著或意念,在那當下,仍然屬於妄念。

所以對於一個初入法門修持的人而言,上師會教授他,儘量讓妄想念頭能夠減少的道理。但是,修持到了後來,所有一切的法,一切的修行,都要融入、匯入到自心!

佛也對須菩提開示:任何一個菩薩,如果內心中尚存有這一種分辨,如:這個眾生是圓滿的、究竟涅槃的……,如果還有這種分別意念,這是不對的。

是以佛云:如果一個菩薩,對於眾生,仍然有眾生形( 相 )、有壽相、有施相 ,或是對眾生有著:造作了什麼樣的業等如斯的想法,那麼,這依然不是究竟清淨的修行。我們可以發現,整部金剛經開示、勸說的方式,就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所以,當各位在讀誦、修持金剛經時,需自整部金剛經所要闡示的宗旨,亦即「自心如何離一切妄想念頭」的這個角度去理解。

整部經就是以這種與其它經典相異的方式,開示著非常深奧、廣泛的義理。也藉著佛與弟子間之問答,開示對眾生有益與容易修持的教法。當中同時也提及佈施。佛云:應無所緣的行使。換句話說,佈施的對境,也是不存在的。

因此,對一個菩薩而言,在行使佈施的當下,對所佈施的對境,內心沒有任何的貪愛 ;對於所施之物,沒有任何執著;對於佈施的行為,當下不存在任何的期盼或希望得到回報。

倘若能如此行使佈施,這就是所謂的菩薩淨施。因此,佈施時,倘若施者當下的內心希望藉此佈施,這一生一切都能夠順遂和諧,藉此佈施得到很好的名聞利養等等,倘若存在著這樣的意念,便不是一個清淨的佈施。為什麼呢? 因為,如果以如斯的意念佈施,這個佈施,就不是真正為了利益對境的需要,而是為了自身的利益。

尤其,對於所施之物,倘若內心裏有著一種慳吝不捨的意念,或是對所施之物本身就有一種貪愛執著,那麼,在那當下,事實上你並沒有所謂的佈施心。如此勉強去做佈施,已然失去佈施的意義。

同樣的,佈施時,倘若佈施的對境是一位非常美麗的女子,以此之故,所以你願意行使佈施;或者,你所佈施的對境,具有權勢,或是具有名氣等等,而你內心擔憂若不佈施,是否其將對我不歡喜,或是傷害我等等意念而----這些都非清淨的佈施。

是以,我們應該遠離前述所提的種種的念頭,離一切的妄想念頭行使布施;內心裏存在著是真正為了饒益有情眾生,除此之外,沒有自利的意念,如此而行佈施。同樣的,對於六度,持戒、忍辱、精進等等,也都須如此行之。

佛也表示:倘若能如此行使佈施,佈施的福德是無量的。佛也問須菩提:須菩提,東方的虛空,其量多大 ? 能否測量等等 ? 佛以此喻之菩薩所行佈施的功德,以至於持戒、忍辱等等,如同東方虛空一般無法思量。同樣的,如同南、西、北、上、下十方虛空不可思量一般,菩薩安住於離三者( 所施物、施者、受施者 ),離其所緣下之佈施功德, 是不可思量的。如此而所積聚的無量福德,是離一切煩惱的。

福德可分為兩類:一種是具有煩惱染污的福德,另一種則是不具有煩惱染污的福德。而離所緣之佈施是屬於沒有煩惱染污的福德。須菩提問佛:「佛啊,能夠見到你的眾生,是否積聚了無數的福德,才能夠見到你 ?」

佛的回答是:有情眾生,無論聚有多少色、聲、香、味、觸等之五欲外境妙欲,欲以此見佛是非常困難的。眾生心中越少聚集色、聲、香、味、觸等之法,則越能見到佛。因為,外在所謂的五塵、五欲的妙欲進行,是讓我們內心散亂的一個外緣。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貪執於外在的眼界、色相、美聲、行為、妙食等。這些容易讓我們的心,散亂於外境之貪執。因此,越能夠減少對外境的貪執,內心就越能夠領略到佛的境界。倘若執著於外在的五塵妙欲,你有多大的執著,相對的,也就有那麼大的虛妄產生。唯有自心在最後能離一切迷惑妄想的念頭,在那當下,自心的真實本質便是佛。

問:依仁波切剛剛所說而舉此例:若因為見到他人可憐而行佈施,是否也有分別心呢 ?

師:此處所著眼的,最主要的是發心動機需出自於利益眾生之心, 為利他之故而行佈施,這是清淨的佈施。

問:若行佈施時,例如每個月認養喇嘛或是幫助老人,那可能有照片提供擇人護持,而這個舉動可能會加入個人主觀因素,如相片中的人長相投緣與否等等。還是說:不特別挑選護持誰,如此才不具分別心?

師:如果從對境,以那一個需要最直接、急速的幫助,從對方受苦的角度面向而做護持的選擇,這是可以的。你知道有很多的小孩子需要幫助,在那當下,可能會給你看很多小孩子的相片,而你從這裏面選一個與自己較有緣,自己看了較歡喜的去資助,這也是沒有關係的。因為這些人在當下都是需要幫助的,所以主要是內心裏懷著利他、幫助所有眾生的意念而行佈施或救助等任何行為,這是最重要的。

當你懷著利他的意念選擇護持的對象,並不是說:必須、一定要選擇看起來是非常痛苦,顯得較可憐等等的對境。事實上,所謂無分別心的利他,是無論其目前處於貧窮、痛苦的階段,或者相反的,其具權勢優勢,再或如經典所云:乃至於對佛菩薩,證悟甚高的聖者,我們的內心都需存著利益幫助這些聖者的心,這就是利他。利他並非只是幫助利益劣勢者;其重點取決於發心與動機。

關於這方面,曾有這樣的故事: 話說從前有個人去朝聖。在朝聖的途中,有人將佛像棄置路上,此人當下心想:這麼尊聖的佛像被丟棄在路上,這實在是非常不好。因此,將此佛像撿起放在牆頂高處。因為他的內心想著:尊聖的佛像被人丟棄在路上這樣子踐踏,這是非常不應該的。於是他將此佛像置於牆頂。

之後,又有另外一個人,他也是來朝聖的,經過這個地方時,他看到牆上有一尊佛像,他想:這佛像沒有遮避物,那這樣放著,過陣子若每天下雨、曬太陽等等,佛像會毀損。當下他見到垃圾桶中有隻非常舊的、髒的鞋子,於是他就把這鞋子拿來放在佛像的頭頂上。

這兩人,第一位看到佛像被捨棄,因而將佛像放在牆頂上;第二個人,想到這佛像不免風吹日曬,因而將此鞋子蓋在佛像頭頂上----這是他們的發心動機,而這兩位也都因而積聚了很好的福德。這個經典中的故事是告訴我們:最主要的是取決於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如何的思惟,如何的動念,這是最重要的。

問:發現自己一直無法以最清淨的心修行,有甚麼簡單的方法對治 ?

師:任何時候,我們對於自己的起心動念,在這之後,都要進行再一次的省思反省。譬如說:前一個小時,我的心裏到底想了些什麼 ?是什麼樣的意念?或者,一兩個小時之後,再次去反省前一兩個小時前所動的念頭,其想法是否自私? 利他 ?      

縱使無法每幾個鐘頭便去反省之前的意念,但若能每天做這樣一次的反省也可以。

這當中,要如何去思惟呢 ? 反省也會有兩種結果:一個是當時那樣的意念與行動是正確的; 也可能反省後,你會覺得那時的想法其實是錯謬的。

只有在事後再一次的反省省思,才有辦法做分辨。  因為我們往往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於分別念的當下,沒有辦法立即覺察到對、錯,清淨與否;唯有事後再去反省,我們才能徹底詳實的檢查自心。

那麼,如此去觀察,你會看到自己的錯誤 。 對於自己的錯誤,內心升起深刻的意念,提醒自心以後不要再犯相同的過患。我們每天做這樣反省: 省思每一個人跟我講的事情,而在聽講事情時,自心究竟動了什麼樣的念頭?如此,對自心的狀態會很清楚。

藉著這樣的反省,對於世間法的運作、生活的方式等,你會有較清楚確定的認知。例如,你會了解到:原來,在我們一生當中,你在處理事情的心態上,這樣做時,產生了什麼樣的結果;那樣處理看待時,又是如何的境況---對此會有較深刻的體悟。瞭解到這一點後,對於一生,應該要如何的運作、融合,以這樣的意念修持,會越來越容易與生活結合。

反省省思就好像監視器的作用義理一樣,倒帶重省細微或未注意之處,之後就能逐漸知道如何看待問題與處理問題。

註 1 : 對於法身而言,沒有眾生需度,一切都是空性,一切本來成佛 。


§ 相關延伸閱讀:  

【與你談談金剛經 (1)】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11894224

【與你談談金剛經(2)】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11894221

【與你談談金剛經(3)】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11893630

【與你談談金剛經(4)】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11893627


Visit us at :  http://http://www.khenchenrinpoche.org/  │http://www.facebook.com/mindrolinghttp://khenchen.wordpress.com/

◎ 圖文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敬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欲轉貼引用,懇請如理如法連結敏林堪千仁波切官方部落格‧【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達瑪師利語自在秘密宮殿】 ,謝謝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sternSun 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