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金剛經--(壹)

主講|尊貴的 第九任敏林堪千仁波切
口譯| 林生茂居士
整理編輯|敏林堪千台灣辦事處 
  
  
           

    " 佛陀說,如果自己能運用各種方式來轉變自心的煩惱意念;

          轉變自身的意念與心,那便是修行 ''

...................................

.(前言)

仁波切在此向大家道聲吉祥,及晚安。

今天晚上所要講述的教法,最主要是佛陀所講述的《金剛經》。在正式講解教法之前,首先,由最重要的「如何發心」開始講起。

在佛法修持中,發心及動機是非常重要的。今日我們自己所做的種種工作,是否能夠契入於佛法的修行,完全取決於我們的「發心」。

首先,關於所謂的佛法,就我個人(敏林堪千仁波切)的經驗、閱讀經書的等等經驗,於此先作一個介紹:現在大部分人都說自己在修行、在修法,因此,對於所謂的「法」到底是什麼,真的需具正信的瞭知。如果能夠正確的瞭解,之後,進一步的去修行、修法,就會非常容易。 

所謂佛陀的教法 ─ ─ 佛法,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釋迦牟尼佛說:所謂的佛法,事實上是出於一種「利他」的動機,行「利他」的事業。不單單是佛教、佛法如此,其他任何宗教,如 : 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等等,其所主張與所講述,也都是為了利益他人、眾生而修行。不單單是佛法如此。那麼,所謂的修行、修法,是否一定要到佛堂或有佛像的地方,才能夠修行呢?於我個人的想法,並非一定如此。 

很多人認為,所謂的修法是做做大禮拜、做供養,或到佛寺去做一些法行。如果不是到這些地方去,好像就不是在修行。然而,佛陀的教法,事實上最重要的是自心能夠生起利他的意念,與行持利他的事業。所以並非單單一定要到寺院中行各種供養,才算修行。當我們出於一種利他的意念,去做一件利他的事情,縱使所為無法真正的利益到對方,但自己因發起利益他人的動機而去執行,這本身便是修行。因此,佛陀說 : 如果我們自己能運用各種方式來轉變自己的煩惱的意念;轉變自身的意念與心,那便是修行。 

一般我們會去向地方的地神、山神等等做供養,祈求淨除疾病上、事業上的各種障礙,這是有的。但這些都是屬於一般世間的神祇,與「佛」有很大的差異。

像釋迦牟尼佛、觀音、文殊、阿彌陀佛,這些佛菩薩眾等,不會因你的供養而內心歡喜,不行供養就不歡喜。諸聖眾的內心中沒有因弟子供養與否而生起歡喜對境的行為。所以,欲令一切諸佛菩薩歡喜,唯一的方法是我們自己的內心中真正的生起「菩提心」。內心發起「菩提心」,自然一切諸佛菩薩會非常歡喜。

對於一般世間的鬼神,如 : 山神、地神、水神等等,倘若你招惹祂,不對其行供養,而令祂心生厭惡,也許祂會對你造成障礙。時間也許只是一年、一陣子,最長就這一輩子,祂沒有辦法因嗔恨造成你墮入地獄,沒有這麼容易。

然而,若是自己對於修行的義理不了解,而造作殺生的事業,或常常去傷害其他眾生,那麼可能來生會陷入痛苦的情境中。不單單是來生,此生也會感覺到很大的痛苦與煩惱。 

是以,我們說殺生、偷盜等等這些是惡業。為什麼說是惡業呢?

因為造作了這些惡業後,不單單自己得不到快樂,反而感受到種種痛苦,而且在造此業的當下,也對其他眾生造成很大的傷害和痛苦。

因為造作此類惡業後,自己將感受類似的惡業果報,同樣的,在當下,對其他眾生也造成相同的傷害。因此,類此之業便是一種惡業、不善業。 

那麼,何謂佛法?

在任何時候,包括於上班時間,在辦公室之時,如果時時刻刻內心生起利他的意念,在這當下,便是在修行。所以,在佛像面前,做頂禮、供養等等,這些都是修行的一個「支分」,那並非最重要的。因此,最方便的修行,也最能夠得致修行果報的方式,便是能於內心中真正生起善心、利益他人的善念。 

以前也曾多次做過這樣的開示,譬如在一些情境中,從表象上看來似在行持善業,但真正由其內在真實意義作觀察時,那其實不是善,反而是一種惡。如果自心出於善的發心去做事情時,在當下,自心會有一種非常篤定的信心-─「我這樣做,所為並無錯誤」,自己本身會生起這樣的信心。 

故而,當我們說自己在修行,無論是現在依止金剛經,或依止其他大小乘佛法修持,修持的意念,主要祈求的不外乎是: 此生來生能夠得致喜樂。然而,類似我們現在,常常內心所想之事,無法如實圓滿成辦,這是什麼緣故呢?

因為過去我們曾經造作種種惡業、障礙的緣故,這是自己必須要瞭知的。換句話說,現在種種事情之所以無法順利成辦,皆是往昔所造惡業與障礙所致。

再進一步了解什麼是「業」和「障礙」。

所謂的惡業和障礙,其實就是我們的心,於自己無法了悟的層面上,( 在這樣的情境下 ) 所造之惡業和障礙。

相對於一切的諸佛菩薩,祂們具有一切智;然而我們眾生沒有這樣的智慧,處在這種無知和無智的情況下,我們造成所謂的惡業和障礙。也是因為如此,所以我們依止佛法慢慢修習,自然而然,我們無知與不了解的那一部分,會愈來愈減少。 

因此,我們需要有非常好的、清淨的利他意念。譬如我們今日來此聽聞教法,我們的意念應是希望:對於自身及其他的眾生,願對他們內心的喜樂增上能有所助益;為此之故,而﹝以這樣的意念﹞來聽聞今天的教法。

 關於《金剛經》中的義理,主要所談的為經。至於顯宗經論,及密咒乘的部分是沒有的。於此之中,所提及關於顯乘經部的教法,這些經部教法有所謂大乘及小乘的差異,而此處是屬於大乘當之中的「中觀」教法。

在中觀的教理中,最主要提及:所有一切的法,是沒有自性的。一切法,都由自心幻化而起,這是主要的義理。但於講述、闡述這樣的義理時,乃由不同的角度和道理上詮釋中觀的義理。最主要提及的便是:對於自心,應如何調伏控制的教法。

 所謂的「心」,一切皆是由此而起。因此,佛陀在教法中,特別談及「心」、「意」。我們自己如果深刻地去思惟,也會瞭解到,除了這個「心」之外,所有一切無從生起。

有時,自心會給自己製造重重困擾,令自己覺得現在的處境實在是非常的困難且難過。但過一段時間後,自己再返回看、再反省,就會告訴自己 : 其實狀況也不是那麼辛苦、困難。當內心一轉了這個念,剎時間就會彷彿產生一種輕安,整個重擔彷彿都放下來了。

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一切都是自心在造作。 

因此,當我們自己的內心在面對事情時,自己感覺現在面臨的情境實在是非常困難,非常難以熬過去。在這種情境中,其實我們整個心只是專注在現在「受」的情境是非常的痛苦、難熬的這樣的一個意念。但心沒有去想及:我要用什麼方法去化解這個困難?這個心沒有時間去做這方面的思惟,只是專注於那一件事、這個處境,非常辛苦,非常難熬或痛苦。「心」呢 ─ ─沒有去想:如何才能度過?在這種情況下,這樣的辛苦和痛苦便無法度過。因為整個心都「專注」在這上面,沒有去想及到底如何才能度過。

 可以說,整個中觀的教法,都是在幫助我們解除這些困難。譬如:當我們內心碰到種種煩惱或辛苦情境時,若耽於平時的思維中,則無法由此情境中脫離。而中觀的教法,不斷的教導我們的自心:當不斷地碰到種種辛苦情境、煩惱情境時,如何自此中情境,很快的脫離。

因此,對於中觀的教法,應不單單只是聽聞。如果在一開始聽聞中觀教法時,自己沒有用心好好去思惟,雖說一開始只是聽聽,到後來愈聽愈深入時,會覺得一場迷亂,無法釐清頭緒。所以,在一開始學習時,要非常用心,除非在此之前,自己即在佛法上已有很好的聽聞、思惟的基礎,再接觸中觀教法時會較容易。否則在一開始初初接觸中觀的教法,又沒有用心去思惟,之後,就會愈聽而迷惑愈來愈多。甚至有些人學了中觀的教法,聽聞當中「一切諸法都是空性的」、「一切法都是心所變現」,都是由心而起;單單只是抓住這樣的意義,-看到桌子,說這是「空性」;看到房子也是空性的,一切都是空性的…,到後來,自己整個心彷若陷入一種非常苦惱的情境當中,這也是有的。因此,在佛陀的教法當中,特別是中觀的教法,大部分都會提及「心」。 

至於佛所說的「律」;律典,它所教授的多半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儀。譬如:應如何食衣住行等等,一些日常行儀規範。

 至於「咒」,密咒的教理中,則提及一些觀修的見地,及如何觀想的種種方式。 

也因此,對於經典中的教理,特別是有關於提及「心」的這部分教理,以我個人自身的經驗,因為感覺這部分的教理和每個人的內心息息相關,因此,以這方面的教理(經部的教理)來對大眾講授,對大眾也會有更直接的幫助。所以在講經說法上,對於經典,心的教理部分也特別的行持。

同樣的,大眾在修行上,如果也能夠如此依止經部、行部經典的義理,講到心方面的義理,如斯依止;一直如此去修持,對大家會有更大的幫助! 

金剛乘的教法十分深奧與殊勝。但如果行者對於密乘修行的義理和方式不是非常深入瞭解的話,雖然說是修行密乘的教法,但對此生或來生並不會有較大的幫助,甚至會造成障礙。 

 【壹‧前言 / 2004/12/25 ~27 於文化大夏館】

◎溫故知新‧ 您可以瞭解更多:   與你談談金剛經(2)

◕‿◕✿)**歡迎點閱 :

敏卓林堪千仁波切官方部落格臉書網頁   http://www.facebook.com/mindroling      

  
◎本官方部落格並未以「部落格名」成立「相似名稱之佛學會」。
懇請十方支持「敏林堪千官方部落格─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達瑪師利語自在秘密宮殿」多年來的默默努力 ~ 感恩您 !
唯願 :永具菩提心 !

 

圖文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敬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欲轉貼引用,懇請如理如法連結敏林堪千仁波切官方部落格/【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達瑪師利語自在秘密宮殿】 ,謝謝您!

 


 

arrow
arrow

    EasternSun 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