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首回望,尊貴的敏卓林傳承‧敏林堪千仁波切尊貴的雪謙傳承‧雪謙冉將仁波切於1993年攝於菩提迦耶 ~~


西元2011的18年後,端坐菩提迦耶寧瑪茉蘭千茉大法會主法的敏林堪千仁波切,雄姿英發!

青春正盛的 尊貴的頂果欽哲揚希仁波切也加入了寧瑪茉蘭千茉的主法行列...過去的時刻、和正在消失的現在,在時光的縮影中,都是生命與慧命中珍貴的剎那 !

 

 

【美好法音‧敏林在臺灣                         

        

         與你談談金剛經 ( 八 )


主講|尊貴的 第九任敏林堪千仁波切
            口譯| 林生茂居士
   整理編輯|敏林堪千台灣辦事處 
 


‘’所有一切的莊嚴淨土,其實也是無自性的。’’       

 我們總是提醒大家在聽聞佛法之前,請大家生起殊勝的菩提心而來聽法。所謂的菩提心,即是佛法的心。因此,此際的聞法,是否能成為善行,或落入另一邊,則取決於我們自身的動機與發心。對於說法者如此,對聽法者亦如是,完全取決於發心之上。

至於菩提心則有兩種,前述曾提及因無所住而發心,再做一些補充。 所謂的發心,亦即我們所說的發菩提心,有所謂的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此二種。什麼是世俗菩提心呢?
所謂世俗的菩提心,即是以我們凡夫的狀態,讓我們看著對境,面對眾生的種種痛苦。當我們看到眾生的苦,生起悲心的同時,也生起發菩提心的意念。那麼,當生起悲心之後,進一步的,不會有「我不會利益眾生的意念」。

什麼又是悲心呢?就是能如實了解對境眾生的痛苦。
如實了知所有一切眾生的苦而生起悲心。
如何瞭知對境眾生的痛苦呢 ?要能將對方的對境,看成與自身一般。我們自己會不舒服、不快樂的,同樣的,對境的對方也是。一般所謂的不舒服,指的就是痛苦。但此處所指的快樂,並非如飲食上,有些人喜歡吃辣的,口味比較重;有些人吃完了辣椒之後、覺得討厭不舒服的那種輕微的歡喜或不歡喜的狀況,而是特別注重在眾生種種的痛苦之上。因此,當你了解對方的一切痛苦後,在那當下,內心會生起一種「毫無造作」的悲心。當生起無造作的悲心之後,當下,無論你有能力,或是沒有能力去幫助他,都會產生:我要去幫助他,我要去利益他的那種意念。當升起這種「利他」的意念,就是世俗菩提心。

故知,所謂的世俗菩提心是指:仍然有著「能取」、「所取」二者的對境。在這樣的情境之下所發的心,稱為世俗菩提心;也就是說,緣於二取之境而生發的菩提心,稱為世俗菩提心。
發起世俗菩提心的有情,他們仍舊未臻佛的境界;如果到佛的境界,就不會再有所謂的發起世俗菩提心。為什麼呢 ? 因為此時,所謂的「能執」、「所執」這二執間,已經完全的斷除了,也就是說,不再具有「能」、「所」二執妄念。

但是,對我們未證悟究竟佛果之前,世俗菩提心的修持是非常必要的。直至你證得菩薩的境界,初地、二地…一直到七地、八地,在這個過程當中,對於世俗菩提心,就會慢慢的放下。
為什麼需要放下、捨棄世俗菩提心呢?因為世俗菩提心仍對二取具有執著。

至於勝義菩提心,則是經由修行所生起的。諸佛菩薩眾,祂們的心中,具有離能、所二執境的勝義菩提心。
我們要如此思惟、理解:佛如實了知一切眾生的痛苦。佛了知什麼呢?佛是一種智慧的遍知,這樣的知,與一般我們常言有個對境才能了解的執著之知,是有差異的。

佛心中如實了知一切眾生所受的痛苦,但在那當下,也知道一切眾生的本質是虛幻不實的。為什麼呢?
因為以世俗菩提心,我們對此對境、對於對方這個眾生,看得非常真實。因為此眾生受種種痛苦之故,所以吾人內心發起悲心、菩提心,而將此對境的眾生,看成非常真實,所受的一切苦也非常真實。我們往往是因為這樣的緣故而發心。
佛對有情眾生內心所受的種種苦,佛如實了知。但也同時知道,眾生所受的苦,其實只是一種迷惑、虛妄的痛苦。因此,眾生對於虛妄不實的苦,執為真實的痛苦,這樣的情境,佛亦如實了知。而這其中的差別即在於:眾生因迷惑而起痛苦;然而佛對這樣的迷惑,卻因如實了知,而無有任何執著。

對眾生而言,我們於虛妄、迷惑的外境當中產生痛苦,在那個境的當下,不見得知道境是虛妄的;但佛如實了知產生痛苦的那個對境,其實也是虛妄不實的。因此,如能於修行上,透過對空性的修持,真正產生這種覺受、證悟,就能如實了知。

所謂的空性,便是在當下能離一切虛妄念頭。

故而佛不會隨著眾生的心認為:我產生了這種痛苦;因為這個痛苦,於是又產生了第二個痛苦。故知,眾生隨著心念流轉,隨著種種的痛苦而致連續的煩惱。因此,當我們能夠離二執的對境時,所發起的菩提心,便是勝義菩提心。

一般而言,對於四、五十頁以上的論典,真正在學習上,有時需要四、五個月的時間去深入做講解。有些人甚至用五年的時間來研讀論典。這是由於法脈、或是宗派派別之故,所以在學習方法上,有著各自的差異性。

至於在研讀佛所說的經典上,則無須研讀太多的論。
因為於解說經義上所延伸出的論,往往會有兩百部、甚或三百部的論典,雖然於義理上都是相同的,但是由於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上的解說與詮釋,因此有諸多論典產生。

然而《入菩薩行》是一本很好的論典,從這本論典,你可以了解到經中所說的各種義理。從第一章到靜慮品、禪定品等等,所講的,都是身為一個菩薩在修行及行誼上,應具有之修持,一直到禪定的部份。

而第九章般若品,所講的就是一個菩薩修行的見地;一個菩薩在修行上,應如何了知空性、修持空性。
此中講解的義理非常的深入與廣博。大致上,第九章所談的義理與金剛經裏的義理是相同的。如果你想研讀經、律、論中的律典,則可自根本的律典去研讀,如此就可以。一般而言,佛所說的教法,總攝在經、律、論這三藏之中。同樣的,在論上面也是這樣,如果好好的去學習、研讀一部論,了解那部論的義理,則其他論典的義理,其實都是非常相近的。簡言之,以我們這一生的壽命,去閱讀佛所有的經、律、論三藏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在修行上,我們只要能好好的依止一個法門,或是對一部經能好好的去修持,自然就能夠了知到其它更廣的義理。

以前的人常常講的一個諺語:「西藏人修持一百個本尊,卻沒有一個成就。但是印度行者,專心修持一個本尊,卻成就了一百個本尊。」

以前的西藏人是如何的一種修行方式呢?
當生病時就修藥師佛,要求世間事務成辦時,就修瑪哈嘎啦;想要在事業上如意沒有障礙,就修度母;因應各種不同的情形,而修持各種不同的本尊法。然而,印度的行者,則無論歡喜或是受種種痛苦,即使患病之刻,面對所有一切的境,唯一的祈求處就是自己所修持的本尊;以單一的一個本尊,時時刻刻在修行,這是最大的差別。

但是,於修行當中,對於世間的山神、地神,或者對於自身生肖的那種神祇,倘若我們適時的做一些供養,或者是祈求,這對我們修行上,在世間法的暫時層面上是會有幫助的;依狀況,有時也另當別論。至於剛剛所講的「依止很多」的本尊法修持,卻不如「依止一個」本尊而得到成就。此意指特殊的本尊法門而言。

佛繼續對須菩提開示,此時佛怎麼說呢?
釋迦牟尼佛為賢劫裏的第四佛,所以這段的問答主要是說:佛自燃燈佛所接受到的一切教法,是不是也應該要捨棄?
佛開示著:祂從燃燈佛處所接受到的一切教法,到最後究竟時,仍然是需要捨棄的。如同前述所言:法,一如修行當中的船舶一樣,到最後都需要捨棄。

須菩提就問佛:佛所說的這些無量的淨土,譬如說:東方無量的莊嚴淨土,( 即為東方不動佛的極喜淨土 ),這些淨土中有莊嚴的境界;有蓮花、珍寶等,那麼,這些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呢?

佛於回答的義理中闡明了:所有這些我們認為外在莊嚴的境土,其實是你清淨的自心—自心清淨的那個究竟境界,就是這個淨土!並非外在真的具有一個莊嚴淨土的所在處,而能夠讓你到那個淨土去。

關於這一點,我個人( 仁波切 )於年輕,大約二十歲時,學習並研讀到這樣的教理時,自己也產生了很多的疑惑,與上師間也有許多的問答。因為最初我的心裡也是認為:離我們現在這個地方非常遠的地方,有一個西方極樂淨土。我們臨終死亡之後,祈請、往生,並投生到那樣的淨土去。直到學習中觀的教理,提及外在所謂的莊嚴的淨土,事實上,除了我們的自心之外,再也沒有一個所謂外在真實的佛淨土。

在那當下,心中確實沒有辦法馬上生起深切的信心,反而產生了疑惑恐懼。那麼死亡後,到底要去那裏呢?如果沒有一個淨土可以去,那麼要去那裏呢?特別是,每天的日修法本儀軌裏,都有迴向一些功德,祈求往生淨土的祈願文。但是中觀竟然講到:這些淨土,根本是不存在的。在那當下,心中曾產生一些恐懼。後來又研讀了許多中觀的經典與其它的論點,慢慢的就能夠了解到:其實,所有的一切,乃至於所有佛的清淨淨土,都是我們二元對立、二取執著的心。

所以,修行到究竟而言,連這個二取的分別,都是需要斷除的。如此,慢慢的就能了解到:這些,所有一切的莊嚴淨土,其實也是無自性的。 ( part 8 ~待續)


 § 相關延伸閱讀: 

【與你談談金剛經 (1)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11894224  

【與你談談金剛經(2)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11894221

【與你談談金剛經(3)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11893630

【與你談談金剛經(4)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11893627

【與你談談金剛經(5) 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11893603

【與你談談金剛經(6ˊ)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11893567

【與你談談金剛經(7ˊ】)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11893558



◎圖文版權所有‧ 懇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欲轉貼引用, 敬請連結敏林堪千仁波切台灣辦事處‧敏林堪千仁波切唯一中文官網:【敏林堪千仁波切官方部落格─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達瑪師利語自在秘密宮殿】,謝謝

arrow
arrow

    EasternSun 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