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QFEPJLR8OXna9UtQMVNIg  

        一般而言,凡夫俗子無法衡量諸佛與偉大成就者如何能轉變時間、顯現無數化身,並展現難以想像的各類奇蹟。有時,由於個別弟子的能力與資質不同,他們對佛陀各個法教與行蹟,便有相異的看法。譬如,當佛陀展現偉大的神蹟時,小乘的追隨者見到它們只有持續一天的時間,而大乘的行者卻覺得它們長達半個月之久。  

  人們通常只接受有三轉法輪。然而,超凡的人卻見到佛陀傳授了多到難以思量的其他法教,諸如《華嚴經》、《時輪金剛續》等。當人在獲得法眼之前,並不適合去評斷佛法或其他的人。 

 

  在此用一個故事為例,說明小乘與大乘兩者的觀點,在涵蓋範圍方面的巨大差異:有一次,尊貴的文殊師利菩薩在撒嘉王(譯註:依照漢傳此王為波斯匿王)一群后妃的陪伴下,度過雨季閉關(「結夏安居」)。

 

      後來,摩訶迦葉敲響了「鑼」(譯註:於《大方廣寶篋經》中記載為「擊楗椎」),批評文殊師利菩薩,他說:「菩薩,你這個為非作歹的人,別待在僧團了!」接著,佛陀本人敦請文殊師利菩薩揭露他自己的功德力。文殊師利菩薩藉著自己的力量,讓大家見識到,十方各界每個境地的每位佛身旁,都有一位文殊師利菩薩。同時,大家也見識到,各⋯⋯個佛界都有一位摩訶迦葉在敲鑼。於是,世尊說道:「摩訶迦葉,你打算要驅逐所有這些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還是只有這位文殊師利菩薩呢?」

 

       摩訶迦葉感到懊悔不已,他想把鑼丟下,卻辦不到,鑼仍兀自響個不停。

於是,他請求佛陀的原諒,佛陀則要他去請求文殊師利菩薩的寬恕。

  由這個故事看來,即使像摩訶迦葉那樣偉大的阿羅漢,都無法評斷另一個人的品格,何況像我們這般的凡夫俗子,又如何能妄加論斷呢?

真正重要的是要避免再造更多的障蔽!

─蓮師生平故事 ( THE LOTUS-BORN: The Life Story of Padmasambhava )/

 

◎「 Mindrolling Vajrasattva (Minling Dorsem)敏卓林金剛薩埵」: 

 http://www.facebook.com/mindroling  ~ 歡迎您的到訪與點閱 !

 

 

.......≪永遠有利息在人間 / 歡迎護持學僧臥具 &佛學院重建

 

 qX9lpGlO8_dqmwidWbLd4A   

 

 

敏卓林佛學院重建 Mindrolling college reconstruction /永遠有利息在人間

    

 

散文家陳之藩先生少時是隨政府遷台的流亡學生。他自稱是個連買張縱貫線的火車票都有困難,更何況是橫跨太平洋去美國留學的乞兒。當時,胡適之先生得悉他的難處,便由美國寄一張四百元美金支票給陳之藩先生作為留學的盤纏。

 

憨厚的陳之藩辛苦的積存一點錢。便立即如數奉還胡適之先生並致謝。

 

胡適先生於覆函中云:「其實你不應該這樣急於還此四百元。」接著又說:「我借出的錢,從來不盼望收回。因為我知道我借出的錢總是『一本萬利』,永遠有利息在人間 .....

 

    陳之藩先生後來說:「我每讀這封信時,並不落淚,而是自己想洗個澡。我感覺自己污濁,因為我從來沒有過這樣澄明的見解與廣闊的心胸。」

 

    高僧求法詩中嘗生動地描述西行取經:「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胡適嘗言:「我借出的錢,從來不盼望收回;原因是,永遠有利息在人間!」許多國家的大學或學院,皆有企業的捐助以利未來社稷人才的培育。然而培育僧才的佛學院,卻常因刻板印象之隸屬教團或寺院下,而鮮少獲得關注與護持。

 

    是願各位仁者善友 ~無私心意的涓滴匯集,能使他人得以脫離難處 ....能使他人身心得以安住用功...光明溫暖;而我們或許也能在來日相應此智慧福田;恆常聰慧善巧並得遇明師指引、福慧具足、自在美好。

 

懇請您 ~~支持敏卓林佛學院重建計畫 !

 

歡迎您 :

 

(1)涓滴共聚,護持佛學院重建工程,功不唐捐

 

(2)護持佛學院學僧與堪布臥具( ),共需178床臥具,

 

每臥具(木牀)4000

 

: (1) 隨喜發心護持佛學院者仍結緣多竹千法王加持之金剛結。

 

       (2) 發心護持壹牀臥具者,結緣仁波切加持之小金剛杵乙只。

 

...................... 

 

◎敏林堪千仁波切台灣辦事處 :

【諮詢】(02)2242-1210 0958-934288 (許居士)

【傳真】(02)2301-0260【信箱】easternsun9@yahoo.com.tw 

【郵政劃撥】:1981-1739  【戶名】:鄭志雄

( 敬請註明「佛學院重建」、「護持臥具」等項目 ) 



..................................................................【Heart Sutru與你談談心經 ( )

 

ddjyE0xgMCOugtn17KIbGg  . 

       

       敏林堪千仁波切 Heart Sutru ‧與你談談心經 (5)                               

                    第九世敏林堪千仁波切口述主講

 

                                        勝義居士口譯                                                     

 

                  The Eastern Sun 團隊編輯整理 

 

「受」,無自性、「想」,無自性;同樣的,「行」也無自性。

所謂的「行蘊」,所指的即是作為。例如:我們想做這個、不想做那個,這就稱做「行蘊」。既然外境無自性,自然而然,行蘊也無自性。

 

故知 : 「識」也無自性。

 

由於「色」無自性的緣故,故而外境無自性,故知心也無自性。

 

為什麼「色」無自性呢?

 

之前述及的「心所」:受、想、行,它們所產生的境,亦為無自性、無境之故,自然而然的,「心王」,也無法生起。

 

換言之,既然外境無從成立,那麼內心也就自然而然的無法成立。

 

我們常談到:「萬法因緣生」。此中所指便是:透過了「有」,方能建立起「無」。透過了「此」,才能建立起「彼」;透過了建立起「這邊」,才能建立起「那邊」,所以是為緣起。

 

然而,同樣的道理,既然外境無法成立,有境的內心,也就無從成立。一如倘若前方沒有這個花朵,如此內心自然不會生起:這花朵是白的或黑的呢?因為沒有花,種種諸如此類的思維不會生起。

 

由於一切的色、聲、香、味也都是如此的,所以,在這裏也就陳述著:其實一切如色、受、想、行、識,也都是無自性,一切都不成立!

 

這時觀世音菩薩要說明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學習空性。

 

舍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無所生、無所滅,無垢染、無清淨,無增長、無損減。(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 敏林堪千仁波切所開示為藏文版之心經 ( 內容共有七百多字),和漢地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略有不同,就我們所熟知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而言,其不若藏文版的心經涵括前後相關敘述。

 

這段話出自觀音菩薩的口中,觀音菩薩稱呼舍利子的名號。

 

一切法空性、無相、無生、無滅、無垢、離垢,無增 ,無減.....,觀音菩薩於此說明了萬法無自性的原因;同時此際是以個別的方式宣說了空性的意義。

 

第一個所談到的是無相、無性相的意思。所指為何呢?《大智度論》中 : 言其體,相言可識;如火,熱是其性,烟是其相。性相所指的是定義。例如:從性相而言,火的定義是熾燃性、熾熱、可燃燒,這是火的定義。可是,當觀察火的時候,發覺「火」不可得,故云無性相。

 

下一個談及無生。何為無生?。

 

無增、無減,指的是空性不會有多,也不會有少,其本來如是。

 

於此段經文,觀世音菩薩稱呼了舍利子的名號。並且說明了萬法空性的特點。

 

       但是在這裏的法本上少了一段;指的是:「舍利子,菩薩是故無所罣礙」的意思。

 

各位所看到的是:「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此段所說明的是:由於空性的緣故,所以無色、受、想、行、識。但並不是在空性當中,沒有無色、受、想、行、識,而是指出了緣於空性之故,沒有了這一切的執著。說明了:由於瞭解實相的道理,此時的感受要能明白到:這只是虛妄的顯現而已。同樣的,受、想、行、識,也都是虛妄的。

 

因為現在是科學非常進步的時代,一切事物都彷若十分真實。所以當談及無色、受、想、行、識,聽到了一切是虛妄,乍時可能覺得匪夷所思,也很難理解。不過,倘若能結合實際的經驗去仔細的思惟觀察,會了解到這是一個真理。儘管有些人內心覺得不以為然,但在數百年前並非這個樣子的,人們並未身處這麼多奇異的想法或奇特的事物。往昔不似現在有這麼多散亂的來源;現代人是人生的事情太多,卻人生苦短著有做不完的事情,這點跟過去截然不同。

 

現代的多變,可以做一些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然而往昔由於沒有太多散亂的來源,生活並沒有那麼多樂趣,人們種田,放羊,學習等等,非常的單純。所以許多古人將時間用以修行。

 

過去的人聽到佛法時,往往會被佛法所震懾,訝異著:原來有「佛」的神奇果位。於是有興趣,想要證求佛果。現代人所處環境已異,有著各式各樣的散亂,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紅塵當中。所以,過去的人能夠實修累積經驗,而獲得成就的果位,當然,這也是宿昔的業力與福德力所致。

 

而現在,外在的物質是非常進步的。甚至先進到我們的內心無法追趕的速度。然而,我們發覺到:內心的恐慌焦慮卻加重了、更多了。那麼,這一種不安,是什麼所造成的呢?當我們看到他人擁有好的車子、好的衣服、或者是好的飾品、好的房舍時,好的成就等等,也令自己增強了貪著的心,然後心之所趨的開始追求這些事物。

 

一旦產生追求比較的心,我們知道:要獲得這些目標並非易事。於是,加深了內心的不安全感與恐慌。也因此,現代人的內心總無法輕鬆自在。這樣的情況,並非只是一個人、二個人如此而已,而是我們週遭的人皆是如此。所以,往往不是導致我們也同化、變得如此,否則便顯得與人群格格不入。因為在現在的社會,如果我們無法與社會的價值觀或普遍情況相處,就可能會被目前的社會所淘汰。

 

但是我們要想一想;雖然這些物質很難追求得到,可是就算追求到了,相反的,苦,卻更多了,內心的不安全感、憂慮也更多了!由於內心當中不斷的追求物質與欲望,為了跟上現代生活體系的科技腳步,也因此導致身心的躁鬱疲累。甚至有些人會選擇自殺這個方向。

 

誠然,科技的進步為我們帶來了便利,但是,也造成了許多的問題。

 

        影響所及,還有人際之間的親疏,不論是家庭間的關係,甚至是朋友之間的關係;都彷彿不似昔日親密,甚至變得疏離了。可以發現,時代愈是進步,但也有許多人懷念懷念著二十幾年前資源還沒有這麼豐富:沒有豐富的電力、沒有手機,沒有種種「便利」的舊時代、舊社會。目前的生活充滿了各種的壓力與紛擾,許多人於此當中感受到強烈的苦,所以想要回歸鄉野過樸素的生活。這也是我們所看到的。

 

那麼,我們可以想一想過去佛陀對眾生的忠告。

 

佛陀對眾生說:如果外在的俗事多了,內心的牽絆也就多了;受、想、行,也會越來越紛擾;如果內心對於色、受、想、行、識的貪著越多,痛苦就越強烈。

 

佛陀的法語是如此的真實啊。於現代,無疑的,大家都已能實際感受與體會到。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過去佛所說的,與我們所經驗到的,都已於此《般若佛母心經》當中出現答案了。我們可以透過此般若經,為人生找尋快樂的方法,朝此方向去努力。

 

一切的痛苦與安樂,其所感受的,無疑是自心,而非自己內心以外的他人。

 

       感受是以此內心感之,並不是以身體來感受。我們如何知道呢?當我們某日死亡,成為一具屍體時,對這屍體做什麼都不會有感覺。因為此時已經沒有心了。最主要的是:既然我們的內心要快樂,我們就必須知道:如何令我們的內心「知足」。這也是佛為什麼說般若經的緣故了。般若波羅密多的作用是欲使內心得能安樂,並且從中找到根絕痛苦的方法。

 

平常我們會到寺院去禮佛、去作供養,或者會去參加放生。做這些都是為了什麼呢?這些都是為了安樂的目的。我們的心,究竟要如何才能夠快樂呢?我們真的可以透過這部般若經而獲得快樂嗎?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這裡慎重的說明一件事情:佛陀說法,有了佛經,並非是拿來閱讀、諷誦用的。過去的尊者、羅漢,為什麼要將佛陀的這些法語記錄下來呢?是為令其流傳,為了令我們了解這當中的道理,而能夠去修持當中的義理。雖然念誦也會有加持,(這是)因為佛陀的殊勝。不過佛陀宣說法語最主要的密意是為了什麼呢?為什麼要宣說八萬四千種法門呢?是願眾生能夠理解這意義;能夠令有情了解此中真義而離苦獲得快樂。

 

所以於佛未涅槃之前,曾對弟子說:所說的這些佛法,並不是要擺在書櫃裏,讓你們去供養、頂禮用的。而是讓你們能去了解當中的意義,並且思考:這是真理嗎?過去佛陀也說過:總有一天,釋迦牟尼佛會進入涅槃。但是,只要佛經還在,那麼,無論釋迦牟尼佛活著、往生、涅槃,都沒有太大的差別。因為,所該說的一切,都已經說完了。再也沒有比八萬四千種法門更多的法要說了。

 

對於行者而言,我們雖然學習般若經,卻可能無法完全理解當中的意義。不過,初學者可以透過般若經,至少去理解一個道理;也就是一切的事物,它的實際情況並非由真實的本()身成立它自己,一切只是假名安立罷了。

 

 

◕‿◕✿

)**歡迎點閱 :

 

敏卓林堪千仁波切官方部落格臉書網頁 :  http://www.facebook.com/mindroling     

 

 

 visit us at :  http://khenchen.wordpress.com/│ http://www.khenchenrinpoche.org/     

 .....................................

 ◎溫故知新‧ 您可以瞭解更多:  

圖文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敬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欲轉貼引用,懇請如理如法連結敏林堪千仁波切官方部落格/【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達瑪師利語自在秘密宮殿】 ,謝謝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心經 敏林堪千
    全站熱搜

    EasternSun 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