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3041162-3464563311 

~頂禮無異蓮師之雙足穩立不動金剛界之第十一代敏卓林澈清金剛持 !

對利益和地位的厭惡,

能讓你生起不涉入佛法宗派偏見或宗派主義的善德。

對世俗事務淡漠或漫不經心,會讓你生起更有能力守護神聖佛法的善德。

一言九鼎,信守承諾,則會讓你生起與佛法相應的善德。

~ 蓮花生大士




Long is the night for a wakeful; long is a yojana for a tired. Long is the Samsara for the fools who do not know the true Dharma.

不眠者夜長,疲倦者路長,不明達正法,愚者輪迴長。

不求正法之惡人,人生虛長。

─法句經 

..............................................................                          

 

與你談談《心經》(二)

第九世敏林堪千仁波切口述主講                                                

   勝義居士口譯

 

The Eastern Sun 團隊編輯整理



【復於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觀世音菩薩,恆時照見萬法都是空性。五蘊,一切的色法心法,皆是無自性的空。

 

一般而言,我們都是以色、受、想、行、識五蘊而存在。何以云說「五蘊」無自性,不可成立?一切的色法心法,當以邏輯、理絡觀察、抉擇之時,就會發覺到:它們的體性不能夠成立,所以,是為無自性的空。

 

但這並非是沒有顯現之意,我們的眼睛看得到花,看得到房子,看得到椅子,顯現依然存在。既然是有所顯現,但顯現的這一切是無自性的空,因為這一切皆由內心所假立,所以有顯現的產生。

 

正如一位 陳 先生,或是一朵紅花。我們將其取名為「 陳 先生」,所以「 陳 先生」存在,並且有了顯現。一朵花,它是紅色的,所以我們為其命名為「紅花」。一切的顯現,都是唯名的假有,假名的安立。

 

我們在分析、尋找「 陳 先生」的時候,卻找不到「 陳 先生」究竟在那裏?頭是「 陳 先生」嗎?手是「 陳 先生」嗎?當我們由每個部位去尋找「 陳 先生」的時候,卻發覺找不到!甚至,以個別的部份「頭」來說,事實上也找不到這個頭的所在;因為這頭髮也不是頭,這鼻子也不是頭;由每一個部份當中,我們都找不到「 陳 先生」。

 

是以,我們能夠了解這一切都是假立的,因為它們並非由自身所致即能成立。也就是說,它不是本身成為「 陳 先生」,或是「紅花」,而是因為我們的內心假立而取名。當我們以理絡抉擇、尋找的時候,卻發覺找不到,不可得,故云無自性。

 

這說明一切萬法實際的情況。

 

從實相而言,萬法是空性的,並非外在的事物有什麼道理可以成立它自己,而是我們「以分別心的假立」存在的。

 

我們為什麼要瞭解空性、緣起、無自性的道理呢?

 

因為可以「減少內心的貪著」。

 

假設今天我們非常喜愛電腦,對這台電腦有著貪著之心,過了兩天,電腦不見了,那我們的心就會感到痛苦。可是,如果我們了解電腦是無自性空的,是假名安立的,我們對電腦貪著的心就會越來越少。即使無法馬上斷除貪著,但至少可以令此貪著減少。

 

如果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多了,我們的執著也就多了。這就好像我們擁有兩支手機,必須擔心如何保管,擔心如何充電,擔心是否需要一個保護殼;為了這個手機,是否該去多賺一點錢?為它找一個可以放置的地方,外出時如何攜帶?怕搞丟了手機等等,要小心愛護這兩支手機。所以,有了兩支手機就有兩個貪著的心。如果只有一支手機,相對的,就少了一個貪著。但是,有兩支手機,就會有兩支手機的擔憂,若是一支手機,就有一支手機的擔憂。

 

我們必須去想一想:貪著又如何呢?貪著有什麼錯嗎?由於貪著的過失,以貪著為「緣」,造成種種的「苦」。

 

平常我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為了要追求安樂。從早上起床,一直到就寢,或者是在睡夢當中,我們所思所念的是如何快樂!無論是身體、或者是心靈上的快樂,這都是我們經年累月所追求、所努力的方向。

 

我們追求的是快樂,可是如果我們心貪著,痛苦就會越多,擔憂也會越來越多。一如我們今天執著這個事物,認為它是實有、諦實成立的,就會產生貪著的心。就好像我們對手機一樣:認為它是真實的、存在的,想要瞭解透徹手機使用方法,為了手機,產生了種種的憂慮。可是如果我們能瞭解到手機是因緣和合,名言假立而有,那麼,我們的苦惱就會減少。從內心開始做起,讓內心的貪著越來越小,究竟避免苦的產生。

 

內心的貪著小了,苦和憂慮自然的就會減少。一個有了電腦、有了手機的人,他就會對電腦、手機產生憂慮,進而產生苦。如果他今天沒有電腦、手機,就不會因為電腦、手機產生了憂慮、產生苦;不用擔心它是否會損壞,如何更新、保管等等。但是,這並非我們什麼都不要有;而是說要能令貪著的心去除,沒有貪著的心。

 

「沒有貪著的心」,在過去佛陀曾經做過一個比喻:

 

在吃東西時,要像蜜蜂吸取花蜜一樣。蜜蜂吸取花蜜之後,就會展翅飛走了,它對於花朵、或者花蜜,未有任何的眷戀。沒有說:「這花是我的,這花蜜是我的。」不會說:「是否吸取了這花蜜,對花朵造成傷害嗎?」牠只是單純的吸食花蜜,之後牠就離開了。同樣的,我們也應該像蜜蜂一樣的自在,因為沒有貪著。

 

其實這一切都是多餘的,外在的事物有著千千萬萬,我們需從內心當中去降伏自身的貪著心,對一切事物都應無貪著。一切的萬法都是無自性的,就算你有千萬的事物,也不會有一個貪著。現在我們沒有辦法完全消除貪著的心,不過,透過了知無自性的道理,我們可以令這貪著的心越來越少。

 

不要聽錯了;以為是什麼都不要;不用吃,不用穿,並不是如此的。

 

所不要的,是我們的「貪著之心」。

 

就如同釋迦牟尼佛一般,釋迦牟尼佛圓滿究竟通達般若的道理,可是,釋迦牟尼佛依然有著乞食而活命的威儀,也有在房舍入睡的威儀。

 

我們要如何去面對一切的事物?並且使之成為日常的修行。我們可以運用、使用一切的事物,可是,在當下,內心要如何做到不存有任何的執著、貪著的念頭呢?是由自己的心做到的。要改變的是自己的內心,如果我們對於外境產生貪著,就會因此產生苦惱。就好像同樣的一個人,我們可以把他當作朋友,也可以把他執著為敵人,那就會有種種的苦,這是心的能力。心境,是由自己所轉化的、所決定的。

 

先前說明的是無自性、緣起性空的道理。此處所說明的是觀自在菩薩的見地,或說是威儀;觀五蘊的自性皆空。五蘊為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與識蘊。五蘊皆為無自性的空,同樣的,舍利弗也是如此的觀照五蘊。

 

色法無自性,同樣的受蘊也是無自性的。

 

受蘊所指的就是感受;無論是苦、樂的感受,或者是冷、熱的感受,各式各樣的感受,都稱之為受蘊,受蘊也是無自性的,都是無實有的、不真實的。

 

對於受蘊無自性,我們如何明白呢?當我們的手碰到火時,會產生非常強烈的感受,這就代表火有自性嗎?火是真實的嗎?其實並非如此。是因為我們的內心有著非常強烈的執著,認為火是非常熾熱的,而這種強烈的執著,導致我們認為火是熱的,所以才會被燙到。

 

所以,我們對於感受,也必須要斷除貪著的心,一如對於色蘊斷除貪著的心一般。

 

同樣的,想蘊也是無自性的。

 

當我們說這個是花,這個是人,這個是瓶子,這個是房子的時候……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思考,這種思考就稱作想蘊。想蘊也是無自性,因為它的體性也無法成立,在尋找時發現不可得,就如同色蘊一般,都是無自性的。

 

行蘊,也是無自性。所謂的行蘊,指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都會有種種的動作,我要做這個,我要做那個…有這些思維的模式和這些作為,這都稱為行蘊。這一切也都如同色蘊一樣,沒有任何的自性。

 

最後是識蘊,它所指的是我們的內心。當我們去尋找自己的內心,去觀察它時,我們會發覺這個心找不到、指不出來,同樣的,也是不可得與無自性。

 

識蘊是心本身,想蘊跟行蘊屬於心,也就是識蘊的支分,我們稱它為心所。心所並不是心王,心王是識蘊。識蘊是心王,它是主人,由它延伸出種種的動作。例如:想蘊與行蘊,便成為識蘊的旁支。也就是說,心所與心王是同一個體性,但是所延伸出來的作用不一樣。

 

我們應如何去認識心王跟心所?於此簡單的介紹:必須要透過緣起,心所顯現的力量。由於我們有了識蘊這個心王,又因為業力的緣故,所以有了血肉之軀,導致有了根塵。例如,由眼根作為媒介,而有眼識以了知外境,此時,我們才能判別顏色是紅的、是白的,這個人是朋友或其他身份。這是屬於心所的作用了。心識本身是顯現,而心所是更進一步去認識、判斷。

 

許多經典都談到心的通道是脈。脈當中有氣,氣流動的緣故,所以帶動著心,心依靠著風,也稱作心駕馭著風。心,恆時不會死亡的;氣,卻是會停止的。

 

一個人是否活者,非以他的行為、能否說話作為判斷,而是以氣,也就是呼吸。這也是醫生用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死亡的標準。簡單的說:由於風息停止了,於是心無法再有駕馭的風息,心識離開了,這就是所謂的死亡。

 

一個人停止呼吸的時候,也就是氣停止不動的時候,心識就無法隨著風跑,無法以氣為依靠。因為氣不流動,心識無法跟著氣流動,此時就沒有受蘊,我們稱為死亡。

 

所謂「札隆」,也就是氣、脈的修持。有些人也把它叫做運動,透過這一些幻輪的功法,使得脈通暢,氣也流暢。因此,心也能夠駕馭著風而暢行無阻,故而帶來身體的健康。

 

當我們深入觀察心時,會發覺無法一心二用,二個念頭無法同時存在於一個心的當下。當我在看東西時,無論看到的是黑或白,此時的感觸並不是非常強烈,因為此時的內心,就是專注在這個剎那的當下,並不是有一個心王就有許多心所。

 

上述所談及的,是於觀自在菩薩的見地當中,認為五蘊皆是無自性,皆是空性。(未完待續 2)

 

.................【 敏卓林佛學院重建 ing 】

學者胡適嘗言:

 

「我借出的錢,從來不盼望收回,原因是,永遠有利息在人間!」

 而吾等欲學習善財童子,希冀生生世世得獲善知識攝受;且讓我們一起來種因、發心!

衷心祈請具緣聞閱祈請之大德,宿植德本,發心護法,協助「敏卓林佛學院重建」早日成辦,共成此佛法薪傳重任,感謝您



 

諸位善友,

 

敏林堪千仁波切英文官網 ( http://www.khenchenrinpoche.org/ )於首頁及support 頁面皆公告載明 : 「臺灣唯一授權為敏卓林佛學院重建計畫、及敏卓林佛學院各項事務之負責人為許居士( 官方部落格聯絡人 ) ;涵括敏卓林佛學院及敏林堪千仁波切之各項(文字)開示與影音版權之保護與出版;您可以藉由電話詢問相關事務,或經由我們於臉書的官方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mindroling )及官方部落格(留言版 )聯繫。

 

 ( : 所有公告,以 Eastern Sun 官方部落格為準)

 

謝謝各位善友多年來對敏林堪千仁波切、官方部落格團隊的信任與關注 ! 感恩 !

 


 

§ 相關延伸閱讀

【影音&文字空性 ~空性就像瑞士巧克利

【心經講座部分照片 https://www.facebook.com/mindroling#!/media/set/?set=a.157727967642780.40634.105685006180410&type=3

敏林堪千仁波切Heart Sutra ~ 與你談談心經 ( 1 )

敏林堪千仁波切Heart Sutra ~ 與你談談心經 ( 2 )

【敏林堪千仁波切Heart Sutra ~ 與你談談心經 ( 3 )

you can visit us at :
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http://khenchen.wordpress.com/│
http://www.khenchenrinpoche.org/| http://www.facebook.com/mindroling

 圖文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敬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欲轉貼引用,懇請如理如法連結敏林堪千仁波切官方部落格‧【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達瑪師利語自在秘密宮殿】 ,謝謝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sternSun 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