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昔自雅虎部落格移至痞客幫,轉檔過程有些文章遺失。故而逐一補上以饗十方法友 )
在《般若心經》當中,所談到的不僅無色受想行識,並且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非但五蘊無自性,一切的萬法,亦皆無自性。
於「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的這個段落,又提及「無眼界、無眼識界,乃至無意界、無意識界」,乃在闡明,從眼界開始,一直到意識界皆無自性。此際提到了「無」,談到了「沒有」,而這個「沒有」,是當中非常重要的關鍵!這裏的「沒有」,並非意指一般的「有」「沒有」。我們的認知是具有自性,但是真實本質上卻是無自性;不僅僅是無自性而已,更進一步的,是離戲論,離戲論而「有」。
何謂「無明」?即無知,不懂得如何取捨。一般認為「有」無明,可是在這裏說明是「無」無明的。亦「無無明盡」,所指為何?既然無明非有,自然也就不會有無明的進化,因為已經超越了「有」、「無」這兩個邊際。
同樣的,老、死也是無。「老」,意指老化,這是我們非常擔心的現象。而此處之無老、死,就是老、死其實也是無自性,是以老、死根本不能夠成立。當然,死亡也是我們非常恐懼的。然而此處點出無老、死,即一切都是迷亂的顯現而已。「亦無老死盡」,非但無老、死,亦沒有老、死的「無」,或是「有」。
「無苦、集、滅、道。」苦,意指煩惱;集,為苦因;滅,為滅諦;道,指修持之道,像是般若的修持等等;即是無四聖諦。四聖諦的體性,不可成立。
當我們談到不可成立時,並非意指看不到,而是縱然可見,但一切的顯現,無體性、無自性。由於一切的顯現,其本身並不具有自己成立自己的能力,故說其無自性,而是我們的內心向外而假立。此處最主要的瞭解:在般若當中,所談及的「無」,無論闡明講述得再多,其實都是在說明空性的意義、空性的思維方式,以及空性的道理。
無論講「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也好,雖有各式各樣的名詞,但所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義:空性。
當我們談及空性,並非意謂我們的內心修持「沒有」。而是從內心當中去體認一件事物的真實情況究竟是什麼?透過空性的道理,最主要是能了解:我們內心的貪著是不合理的。我們對於外在的事物,總是貪著這是紅的、白的等等,這些都是強烈的執著。所以,我們修持的方式,就是要令強烈的執著逐漸減少,這是我們所要努力的方向。
執著並非是:你知道了,而這個「知道」就是執著,並不是這樣子的。例如:今天我們知道誰是陳先生,知道陳先生這個狀況,就成為對陳先生的執著嗎?非也。而是:這陳先生,是「我的」朋友,「我的」誰…,才會成為執著。
「無智、無得、亦無所得。」我們要證悟佛智,要證得果位,此處明白告知:沒有證悟、不證悟,沒有得、不得的問題。
「是故舍利子,以無所得故,諸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觀自在菩薩再一次呼喚舍利子的名號,由於菩薩學習無眼耳鼻舌身意,並且無所得、無所不得,是以內心當中,沒有任何的罣礙,以「無分別心」來做為修持空性的方法。也說明了所有的菩薩,因無有分別之心,離一切戲論,修學如斯甚深的空性義,因此,證悟了自己的果位。
「心無障礙,無有恐佈」,由於菩薩理解空性般若,內心沒有蓋障,也不會有不安和恐佈。「超越顛倒,究竟涅槃」,於空性當中,沒有顛倒與不顛倒,是以超越了顛倒,因此,沒有解脫、不解脫,是謂般若波羅蜜多,依般若到彼岸。由於過去與現在一切的諸佛,透過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障礙,無有恐佈,超越顛倒,究竟涅槃,是以能夠證得無上的菩提佛果。
「舍利子,是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大明咒」,於此進一步的述及三世一切諸佛,亦皆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證得無上正等菩提。透過持誦般若波羅蜜多的咒語,等同學習一切的「般若」,通達諸如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一切道的次第。
前述是先對空性做逐字逐句的解釋,這是針對較為鈍根的行者所做的解釋。後續的般若波羅蜜多咒,則是對利根的行者而言。因為,一切般若的內涵,都在「迭阿它 嘎迭嘎迭 巴拉嘎迭 巴拉桑嘎迭 菩提 梭哈(北宋譯本:迭雅他 嗄帝 嗄帝 播囉嗄帝 播囉僧嗄帝 波提 梭哈)」當中。利根者,透過咒語而學習「般若」空性的意義。
觀自在菩薩說明般若波羅蜜多是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厄之咒。「大明咒」,指的是一切的萬法以明覺作為最究竟的瞭知。「是無上咒」,沒有比這個更無上的咒語了,因為一切般若的意涵皆於此咒語當中。「無等等咒」,令不平等者成為平等的咒語,其所指的是大乘的殊勝。在小乘的修持中,為不平等的修持,而在大乘當中,觀一切皆是平等而修持。是「除一切苦之咒」,透過持誦咒語,能夠根除一切苦的因,當中涵括超越苦的方法。是「真實不虛妄之咒」,能善巧分別何者為虛妄?何者不為真實?闡述了透過咒語,了解世俗諦的虛妄與勝義諦的諦實,無論世出世間都能明真實義。
即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唸誦咒語的是觀自在菩薩本身,聽聞的對象則是舍利子;舍利子與觀自在菩薩兩者在問答。而阿難,是為在場的眷屬眾。所以,在爾後集結經典時,將此段如實記錄於佛經中。如前述,由於釋迦牟尼佛進入甚深光明三摩地中,以三摩地的力量,加持舍利子及觀自在菩薩,令舍利子產生了勇氣提問,於是,一問一答之間,產生了這一部經典。而說法地靈鳩山是釋迦牟尼佛轉動甚深般若法門的一個主要地點;當時盛況空前,聚集了許多的天、人、非人等等。於釋迦牟尼佛住世時,三次轉動法輪,靈鳩山即為二轉法輪的地點。
般若波羅蜜多咒:「迭阿它 嘎迭嘎迭 巴拉嘎迭 巴拉桑嘎迭 菩提 梭哈 」。
「迭阿它」,是意欲說明般若波羅蜜多的咒語。
「嘎迭嘎迭」,第一個「嘎迭」的意思是:應學習資糧道。第二個「嘎迭」意指:應學習加行道。此按順序而言,加行道是資糧道之後的道次第。此時在做準備進入見道,由於是見道的前行,所以稱為加行道。見道修行,是緣於首次見到空性,是以見道的意義初次生起,因而進入了初地,已些微的知曉何謂空性。也說明了於資糧道、加行道的階段,空性無法直接現前,只是個概念的理解而已。獲得了見道、登地、初地的行者,就好比龍樹菩薩闡述中觀一般。
「巴拉嘎迭」,指的是見道。見道並非意指眼睛所見,而是於內心當中所顯所現,真實顯現空性!見道之際,初見空性,即初地。
「巴拉桑」,應圓滿修道。修持見道之空性義理。修道,可以分為九個階段,稱為修道九地。
「嘎迭」,應到達無學道的意思。
「菩提」,意指果位,大菩提之意,來日會獲得果位之意。
「梭哈」,梭哈是一種文法表達的方式,「未來願證者,未來願如是」之意。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如是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觀自在菩薩又再次呼喚舍利子,向其說明菩薩均學習般若波羅蜜多,鈍根學習者的方式如此,利根學習者的方式如彼等等。至此,舍利子與觀自在菩薩兩者之間的問答,已經告一段落。
接下來是釋迦牟尼佛自甚深光明的禪定當中出定。最初,釋迦牟尼佛入於甚深光明禪定,是屬於定中智;出定,則為後得定。
「爾時,世尊從三摩地而起,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應如是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亦皆隨喜。」釋迦牟尼佛自禪定而起,讚美觀自在菩薩,應以如此的方式來學習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都將歡喜踴悅。世尊對觀自在菩薩說:「般若波羅蜜多的見、修、行、果,確實是以空性的方式修學。不僅僅是我隨喜,一切的如來也都同樣的歡喜。」
「一時,薄迦梵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子、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釋迦牟尼佛無私的讚美之後,一切的眷屬、舍利子、觀自在菩薩、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內心同樣的歡喜,隨喜並讚美。
以上是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做的簡要解說。就如同鄙人前述,般若的課程,在佛學院至少需五年,或七年、十年的時間加以學習,我們卻在二天的課程當中將主要的重點談完了。其實,般若的內涵是學習不完的,直到成佛為止,我們都必須學習「般若」,而究竟圓滿般若的意義,是唯有佛地才能成辦。
總而言之,透過般若的學習,令我們的內心,勝慧增長,無知減少,這也是佛與眾生的差別。眾生無知,所以犯錯,造下惡業,才有病痛,才會有苦、運勢不順等等。如果消泯了無知,他就如同佛一般,不會有任何的病痛苦惱。有些人認為學習是一回事,修行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們要能瞭知:修行與學習是同樣一件事,我們學習「般若」,就是在修行「般若」。真的能夠去學習「般若」意義的補特伽羅,必定是個善良的補特伽羅,因為他了解「般若」,不傷害其他有情。由於消除無知,不做錯誤之事,所以是位有能力的善者。

弟子:請問即心成佛與即身成佛如何做解釋?
敏林堪千仁波切:
首先,何謂即身成佛?是在某個人身當中,以其肉身成就無上佛道。著名的例子就是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世尊六年的苦行,究竟得於菩提樹下、金剛座上現出無上佛道,於一生一世中,成就佛果。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印度、西藏的古大德、成就者們,在其一生一世當中成佛。究竟什麼稱作佛呢?由於對「般若」的深意通達究竟,消除了無知,對一切的實相覺悟圓融,不具無明無知,一切功德圓滿。我們談到成佛時,無非是斷除了煩惱障、所知障而成就無上的佛果。煩惱障、所知障,諸如此種蓋障,就是無知。
弟子:懇請仁波切解釋何謂無自性,以及體性空,並能舉例說明。
敏林堪千仁波切:
無自性跟菩提心,其實沒有太大的差異,只是表達的角度有所不同。因為最徹底的菩提心即是空性。例如眼前這朵花,我們透過觀察、抉擇,則發覺到這朵花成立於顏色與形狀;有色,有相狀,這叫有自性。當我們透過邏輯觀察加以種種分析之後,覺察到這朵花無形色、無相狀,無法成立;故無自性、體性空。
弟子:何謂名言安立?這色法並非我們給予其特定名稱,然後才出現;它們之所以出現是有其因緣,而非來自我們賜予之名稱。
敏林堪千仁波切:
萬法都是唯名的假有,都是假立名言而存在的。我們可以將仁波切取名為花朵,因為取名,所以安立了。就好比眼前的桌子一樣,也可以把它取名花朵,由於它被取名而安立,因此是假有。就好像今天鄙人被稱為堪千,取名為堪千,所以成為堪千,堪千因此而存在。同樣的,桌子也是如此,取了名字之後,認為它存在了,所以叫做假有。
當我們在思考空性的道理時,我們可以用各式各樣的思維方式來加以觀察。無論是正確的思考方式,或是顛倒的思考方式,事實上都不會有所助益。因為只要我們去觀察一下自己的內心,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執著;認為這是一個女生,就應該取個什麼樣的名字,不可以取那個樣子的名字;或者,既然這是桌子,上面就不可以坐人;或者,既然這是房子,裏面就不可養牛;我們都會有種種的成見及主觀的意識。然而,當我們了解空性的道理後,我們去思惟,倘若今天桌上坐了人,那又如何呢?它只是打破偏執或成見。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比較不以為然罷了;或者視我們違背了某個傳統。可是,那又如何呢?
弟子:假如一切都是由色蘊起始,請教仁波切色是如何開始?是否與貪婪有關?又應如何消除呢?
敏林堪千仁波切:
談到色法時,其實這是個非常廣大的範圍。人們內心對色法起了執著,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可以回想當自己年幼時的情況。在我們小時候,剛開始也不知道什麼叫做花,不知道什麼稱作桌子。可是,慢慢的就形成了對桌子的認知,對事物的貪著;這個是我的父親,那個是我的母親等等的貪著、執著。
釋迦牟尼佛曾經說過一個比喻,今天有一個二個月大的嬰兒,我們抱著他來到寺院時,寺院有著鮮艷亮麗的壁畫,雖然這二個月大的嬰兒還不知道這是壁畫,也不知道這是紅色、那是白色的等等,可是,他可以感受到這是鮮艷的、彩色的。於此時,二個多月之際,嬰兒的內心就有微細的貪著。執著的心,是由這裏開始的。
由於內心當中有著微細的貪著、執著,之後隨著年紀漸長,就會越加的粗糙、越加的強烈。到最後就會產生:此冤,這個敵人,彼親,那是親人。於是,由敵人起了瞋心,由親人起了貪心。
更進一步,這是我的,那是他的。一旦此執著粗糙強烈,同樣的,苦也會變得熾盛強烈。就好像昨日我們所談及的一般:這裏有一朵花,如果強烈執著此花,那就會因為花的枯萎、蟲蛀等等而感受到痛苦。也一如我們執著自己的親人,於是就擔憂親人的種種狀況。其實這一切是因為貪著自己,是自己的貪著所造就的。佛陀為什麼告訴我們要斷除貪著的心?為什麼說明色、身、香、味、觸是無自性?體性不能成立呢?因為,這一切是造成苦的源頭,是苦因的緣起。
這兩天《心經》的講座,到此圓滿告一段落,鄙人在此祈盼,在座的諸位,能夠好好修學般若。倘若我們想要修持佛法,首先必須要知道修行的方法,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如懂得一件工作的流程,那就事半功倍,同樣的,修行也是如此。懂得正確的修行方法,能夠於短暫時間中實踐廣大菩提行。正如醫術高明的醫生,因為知道醫治疾病的方法,便能夠利益他人,也能夠利益自己。如果醫術不高明,無法利益他人外,甚至還害了別人。
今天在此講說《般若心經》,各位在此聽聞《般若心經》,都有著強烈的善根,現在,我們將此善根來做迴向。最主要的是,內心秉持著強烈的信心,願將一切的善根轉為令一切有情安樂的善根!
迴向文:
願將在此聽聞教法與說法的一切功德善根,迴向給過去、現在、未來往故的有情,於日用平常之間無意殺害的眾生,在餐館用餐時,所食用的這些已死的有情眾生,乃至於六道一切受著種種六道痛苦境相的一切有情眾生;願他們能夠從種種痛苦的境相當中,得到解脫,能夠早日得到究竟的喜樂。
菩提心為至妙寶 若未生起願生起
已生慎勿令退失 願此菩提轉增勝
( 圓滿 )

◎溫故知新‧ 您可以瞭解更多:
敏林堪千仁波切Heart Sutru ~ 與你談談心經 ( 5 )
圖文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敬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欲轉貼引用,懇請如理如法連結敏林堪千仁波切官方部落格/【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達瑪師利語自在秘密宮殿】 ,謝謝您!
.............................................................

2011心經講座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北宋施護 譯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王舍城鷲峰山中,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諸菩薩摩訶薩眾而共圍遶,爾時,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三摩地。
時菩薩摩訶薩在佛會中,而此菩薩摩訶薩已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觀見五蘊自性皆空。
爾時,尊者舍利子承佛威神,前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樂欲修學者,當云何學?」
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尊者舍利子言:「汝今諦聽,為汝宣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樂欲修學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者,當觀五蘊自性皆空。何名『五蘊自性空』耶?所謂: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無異於空,空無異於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無所生、無所滅,無垢染、無清淨,無增長、無損減。
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無眼識界,乃至無意界,無意識界;無無明,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無所得,亦無無得。
舍利子!由是無得故,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行故,心無所著,亦無罣礙。以無著、無礙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妄想,究竟圓寂。
所有三世諸佛,依此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應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廣大明,是無上明,是無等等明,而能息除一切苦惱,是即真實無虛妄法。諸修學者,當如是學!我今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大明〉曰:『怛雅他 唵 嗄帝 嗄帝 播囉嗄帝 播囉僧嗄帝 波提 梭哈』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若能誦是〈般若波羅蜜多明句〉,是即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爾時,世尊從三摩地安詳而起,讚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如是,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當如是學!是即真實、是上、究竟,一切如來亦皆隨喜。」
佛說此經已,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并諸苾芻,乃至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