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林堪千仁波切│The Six Sense Objects: Mind六塵之法塵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楞嚴經》卷一
Photo Story │尊貴的敏林堪千仁波切(H.H.Minling Khenchen Rinpoche)日前於不丹與雪謙冉將仁波切(H.H.Shechen Rabjam Rinpoche )相見歡
│ Bhutan.June.2017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楞嚴經》卷一
色聲香味觸,及法為六種,如是之六種,是三毒根本。
──《中論》│六塵
《法苑珠林》卷八八:「意識獨緣之境名曰法塵。」
宋 ─蘇軾 《水陸法像贊·一切常住達摩耶眾》:「以意為根,是謂法塵」。
宋─ 洪邁 《容齋五筆·八種經典》:「空法塵,依佛智,莫過於《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Mind 意│法塵:
認清現象為空乃正念關鍵
是非真偽之念解梏於心性
無執乃因輪涅無二法身續
心之自解脫請持頌六字明
此心,把經驗分為主體與客體;首先把「我」確立為主體,爾後又確立「我的」觀念,開始對自己的身體、心念和名字生起執著。當我們對這三個概念的執念越加強勁,便會對自我的個人福祉愈加關注。吾人對於享樂的追求、對於生活困境的不耐,以及苦樂、貧富、榮枯、褒貶等之先入為主的概念,皆源於「我」的這個概念。
我們往往對於自我過於熱衷而忽略了他人的福。事實上,吾等對他人的關注,猶如肉食猛虎對青草之毫無興致。於菩薩的眼界,則恰好相反。「自我」,事實上只是念頭所生,當認知到己所執著物及心所執著者皆為虛空,就能輕易地看出自他實乃無異。
─敏林堪千仁波切
Mind:
To recognize all phenomena as void is the crucial point of view;
Belief in true and false is liberated into its own nature.
Free of grasping, everything there is,
all of samsara and nirvana, is the continuum of the Dharmakaya;
In the self-liberation of thoughts, recite the six-syllable mantra.
The mind, dividing experience into subject and object, first identifies with the subject, "I", then with the idea of "Mine" and starts to cling to my body, my mind, and my name. As our attachment to these three notions grows stronger and stronger, we become more and more exclusively concerned with our own well-being.
All our striving for comfort, our intolerance of life's annoying circumstances, and our preoccupation with pleasure and pain, wealth and poverty, fame and obscurity, praise and blame, are due to this idea of "I".
We are usually obsessed with ourselves that we hardly ever even think about the welfare of others- in fact, we are no more interested in others than a eating tiger interested in eating grass. This is completely the opposite of the outlook of the Bodhisattva. The ego is really just a fabrication of thought, and when you realize that both the object grasped and the mind that grasps are void, it is easy to see that others are not different from yourselves.~
H.H.Minling Khenchen Rinpoche
..............................
世間萬法皆是空
如露如電盡隨風
濃情深愛從擲去
不留一點在心中
在泉州的開元寺,
弘一法師住了數年的寺廟,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西搭旁邊,
夕陽漸漸西下,
斜斜的光線照射下來,
卻只見,
一個低低的石碑護欄邊,
看見了這個字。
「啊!這是弘一大師的字呢!」
我心中一動,想起他當年散步守戒的身影。
這字,分明是他的字跡。但為什麼「心」字,是這樣寫的?
那心中的一點,為什麼如此寫就?這字看起來像什麼?
啊,弘一大師啊,你在想什麼?
你想說什麼?
至今我仍在想著……。朋友,
你能告訴我嗎?
文|楊渡
註 :
有人說:此乃 ~ 不留一點在心中
有人說:心要常住於內!
有人說:可曰空性,然不可說不可說~
有人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有人說:放下,把心放下,人之所以為日常苦,
有人說:真空妙有
有人說:禪宗公案,無門關三十二則曰:「馬祖因僧問,如何是佛?
有人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您以為呢?
Photo Story │薩嘎月·四月二十九日(2017·6·23),寧瑪巴大圓滿祖師全知米滂仁波切示現涅槃105周年紀念日。
全知米滂仁波切(又譯為全知麥彭仁波切) (1846-1912)為近代寧瑪巴解行俱圓之大修行者,「米滂」即為「尊勝不敗」之意,故 米滂仁波切又稱為不敗尊者;為舊譯寧瑪巴大師。
米滂仁波切亦是文殊師利菩薩以善知識形象應世之化身, 美名如白色飛幡一般高高飄揚在三界虛空。我們依靠誠心向祂祈禱的日光,定能使尊者浩大無邊·如雪山般之加持日漸融化,並流出共·不共兩種悉地清泉,滋潤我等身·口·意之大地。
尊者從小就對佛法極具信心,尤其具足出離心·大悲心及智慧等大乘種姓之力,此等皆是與生俱來。故一千多年前,蓮花生大士授記稱之為「弘揚大圓滿的太陽」。雪域藏地諸教派,皆共稱全知米滂仁波切是文殊菩薩化身。
故而6月24日印度敏卓林‧雅久寧瑪佛學院舉行了殊勝法會。米滂仁波切生於藏曆火馬年(1846-1912),出生時名為米滂嘉措,意指-無敵海。十二歲時,米滂仁波切在雪謙寺所屬的一間寺廟受戒出家,並於十五、六歲時進行了一次長達一年以上的「文殊師利菩薩」閉關。爾後,傳說其無須研習就能明瞭一切佛法的義理和世間學問。米滂仁波切被視為文殊師利菩薩的化身,有些論述亦被認定是伏藏教法。他的上師們把自己的班智達帽賜給他,並宣布他是所有教法的護法。米滂仁波切以一己之力復興寧瑪派的教法,被公認是此一古老傳承最重要的三位大師之一〈另外兩位榮宗•班智達和龍欽巴〉亦成為大圓滿見的大辯護師。他寫下了無數世間法、大乘佛法經教、辯證義理、密續方面的註疏,也著述許多自己的論釋,有大量的作品問世。他也是一位以證量聞名的大修行者,一生中長期閉關修行,其中有次更長達十三年。在那次閉關期間,他專注於修持本尊「文殊師利菩薩˙大威德金剛」的圓滿次第。同時他也精通修心與立斷,頓超這兩種大圓滿修行法門。 全知的 米滂仁波切以闡釋的方式傳授《時輪金剛密續》密法,展開最後一次說法,並於一九一二年圓寂,離開人世。由於米滂仁波切之經論乃為敏卓林佛學院的主要教材之一,故而佛學院每年舉行殊勝的紀念法會以誌念尊者之恩德。
As mindroling college has almost 90 percent of our subjects are writings and composition of unsurpassable Master, NNC conducts a ritual on this day to remember this legendary master.
Every year, coordinators are appointed to carry out the ritual. This year it was organised by 1) Trulku Lodoe Thaye, 2) Trulku Yeshi Gyatso,
3) Samten Gyaltsen, and 4) Pema Yeshi.The ceremony includes not only the ritual but also the expounding by each students from each class, composition and debate.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文│夢參法師開示
假使說把它都滅掉,那就成道了吧?不是的。這一切的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各有各的作用。
如果咱們設想,咱們眼睛看見一切,耳朵聞見一切,心裡感覺,誰觸到我心裡有所感覺,
這些個作用把它停下來,不去緣念色、聲、香、味、觸,把色、聲、香、味、觸不去緣念,
就把見聞覺知的作用讓它不起作用,不起作用就入定的意思,定,見聞覺知都沒有了。
內守幽閒,內守幽閒就是心寂靜之境界,這是凡夫的,不是聖人的。凡夫也有時候靜下來,
外頭境界相什麼都不去管它了。這 個是外道的境界相,都有這種境界相,入定了,
外道也入定,一樣的。他把他所證得那個性,取那個性。那個不是性體,
佛給它定名叫法塵,把一切滅掉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就這麼句話, 這是法塵的分別影。
什麼叫法塵?就是我們眼睛看見的,看完了落到咱們思想意識去,那個影子叫法塵。
耳朵聽到的聲音,到你思惟當中想,緣念過去,現相是沒有了,以前過去,
就像那個影子落到那去,這都叫法塵。 幽閒,就是寂靜,這個不能叫定,
就是停下來寂靜了,這個境界是凡夫的,凡夫境界。如果你煩惱了,心裡不安,
你想靜下來坐一下;你坐一下,把外頭境界相都放棄了,什麼也不想;
但是又沒睡眠,又不是睡眠。每個都對自己的,這個時候的境界相是什麼?幽閒,
內守幽閒,就安靜下來。這就是在你修定的時候叫獨頭意識,這是法塵,但是是塵,
不是覺。這個名字叫什麼?法塵分別緣影,緣念過去落到心裡頭的影子,緣影,
緣這個境界,這個不是真的,虛妄的。這個所產生的,這就是入了寂靜了,
這個性所產生的功能。你要把這個能夠了達清楚,你得先把你的根門分析好。
什麼叫根門?比如根說,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你把這個分析清楚,
這叫塵。根裡頭有個性,這個性就知道這個根的,那就叫什麼?眼睛叫見,
耳朵聽到叫聞,心裡感覺到的叫覺,意識意識到的叫知,覺跟知是兩回事,
咱們沒有下細分。如果別人觸摸你一下子,你感覺,你不叫知;當你一時一分別什麼觸到我,
這個叫知了。咱們經常感覺疼痛,有時痛得很不能忍受,那你用用這個功夫吧!
當人家打到你身上的時候,打得重了你感覺痛,誰覺到痛?能覺到痛的那個,
它不痛!它不痛,它覺得痛,但是它沒痛。咱們經常說,
在佛教這樣講「有覺覺痛,無痛痛覺」,你感覺到痛,覺到痛了,
它痛不到你那個感覺,你要把這個感覺(痛的這個覺)
跟你所痛處分開來。例如咱們這個骼臂,或者腿,或者哪個部分,
讓人打得很重,甚至打斷了,這痛吧?很痛,但是不是感覺,感覺覺到痛,
痛不到痛覺上去,「有覺覺痛,無痛痛覺」!假使你把你感覺的覺跟你肉體把它分開,
不痛了,當下就止痛。這個例子咱們過去很多,但是這都是聖人的境界了。
例如二祖慧可大師參達摩祖師的時候,他在雪地裡站了三天,外頭下大雪,
他站那求法。達摩祖師問他說:你在這做什麼?他說:我在這向祖師求法?
達摩祖師問說:你這個輕心慢心求法?在我們來看這簡直不近人情,
在雪地裡站了兩三天,你還說輕心慢心;這是聖人的境界。
二祖拿出戒刀來把骼臂就砍斷,拿一個骼臂供養達摩祖師。這一砍斷了痛得不得了,
因為斷一臂,這叫立雪斷臂。二祖在那雪地站,立雪斷臂就在雪地站,
痛得不得了,他求達摩祖師說:我求祖師給我安心,我心痛得安不了。
達摩祖師就說:好,將心來,我與汝安。你把你心拿來,我給你安心。
二祖慧可大師前後、左右、內外哪裡是心,他說:我覓心了不可得,
我哪裡找心。就像阿難這個時候遭佛批評他 的心找不到一樣的。
達摩祖師說:我與汝安心已竟。不可得處即是心,這個咱們是悟不到的,
如果你悟得到了,這個境界就是開悟了。但是慧可大師就開悟了。
我說這個介紹這個重點,就當他一悟心離體,心跟他身體兩個分開了,
這個雪斷了臂不痛了。就是什麼呢?我剛才說的「有覺覺痛,無痛痛覺」,
你有個能知的感覺感覺痛,但是這個痛痛不到你那個感覺。一切見聞覺知,
內守幽閒,分別影事,這屬於塵境,不是你的心。
這是根、塵、識。根,就是咱們的身體是身根,眼根、耳根、鼻根等六根;
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識呢?中間起作用就是識。
眼睛對一切塵境沒有分別,眼識同時俱在。我們能分別了眼對色,
像這些花能分別是白的、是紅的、是黃的,這個中間叫識,不是眼。
根、塵、識一定要把它分清楚,沒學佛法的人對這個根本不理解了。
它們不同,你怎麼認識根、塵、識三個是不同的?教你認知。內守幽閒,
安安靜靜,什麼意念都沒有,就叫幽閒,這個叫法塵。
前塵落下的影子,這哪裡有真的,只是影子而已。就是物都沒有。
楞嚴經是屬於禪宗的,各個祖師,過去在唐宋時代禪宗最興,
歷代祖師就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來引接眾生,來引接向他求法的。
人家來向他求法,問他:如何是祖師西來大義?或者他舉個拳頭,
你明白嗎?或者伸一個手指頭,你明白嗎?但你眼睛看到,眼見了,
他說什麼意思,你問如何是祖師西來大義,你能理解嗎?
當你因緣成熟了,他一豎拳頭,他開了悟了,來者(問的人)
就這樣開了悟了。如何是祖師西來大義?就是拳頭,拳頭就是西來大義。
那你沒有理解的,你不知道,你開悟耽誤了就沒悟道。叫你能見處薦取,
舉個拳頭,誰見的?能見的是什麼?能見見於所見,能見所見是空的,開悟是這樣悟的。
有的祖師,你來問他:如何是祖師西來大義?拿棒子給你一棒子,
再大吼一聲,請問的人開悟了。這是什麼?有的向眼根,有的向耳根,
有的向根門就六根動地。什麼叫六根動地?他從你哪一個根門啟示你,
這就是佛所說的見聞覺知。見是眼,聞是耳,知是意根,覺是觸,
你感觸,知是心,是所顯現的,這叫密。大家說的密宗,你問他:
如何是祖師西來大義?他舉個拳頭,這就是密。如果你認得拳頭,
那就錯了,拳頭不是拳頭,這就是西來大義。
所以在楞嚴經,我們一般的說屬於參禪的人,
他示的意見就是讓你認識分別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境界相。
因為你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緣外頭色身香味觸法的境,
心對境中間是有個緣。諸法因緣生,當你最初那個是因,
對境的時候這是緣,心必緣境,心緣境的時候才有分別。在這個根和緣境的時候,
那你就分別了什麼叫根、什麼叫識,根識的差別,根跟識有分別的。
就像我剛才講的,眼根對待一切色法的時候,它中間沒分別。根對識,
它不知道這個黃的、白的、紅的,沒有。能知道黃的、紅的、白的、
有情無情的,這個中間是識,識見,根不能見,眼根不能見。
如果像瞎子眼根壞了,他還見不見?那是根壞了,眼根壞了,他識沒壞。
你問那瞎子:你還看見、看不見?他說:看得見。看見什麼?黑暗。
色是明暗二色,境,眼睛對的是明暗,見明見暗。他看不見明,
他見著暗。如果眼識壞了,根沒壞,那根對色的時候,它還能相對,
它沒分別了,沒有識了。這叫什麼?就是人瘋了,顛倒了,瘋子,
喪心病狂,咱們說精神病,這就識壞了,根還在。
所以這個識跟根在我們一般不學佛的人,他不知道。
學佛的人知道根跟識是兩回事,兩個東西,根是根,識是識。
身根它有身識,眼根有眼識,耳根有耳識,六根、六識、六塵這叫十八界,各個有各個的界限。
所以在楞嚴經它要表現讓你明白見聞覺知所顯現的, 這個題目如來密因,這就是密。這個密是顯什麼?
是說你真, 佛對阿難是說你真心所在。前頭的征心都征不到,這就給你顯現, 這是一切根本中的根本。
哪個根本呢?是真的根本。
佛給阿難顯示的二種根本,一個妄的根本,一個真的根本, 無始無明是妄的根本,一真法界性是真的根本。
但是有沒有六根互用的時候?這後頭講二十五圓通,一通百通。 這如何理解?
如果說一個辣椒(海椒),你必須舌根嘗到這辣或不辣, 你沒有嘗到你不知道。
但是眼睛一看見辣椒就知道這個東西很辣, 看見拿個醋瓶子,你眼根看見的說這是山西醋,嗨!這可酸了。
為什麼?這是識,還沒到根門。你舌頭沒嘗,也知道醋是酸的、 辣椒是辣的,這是識知,不是根,這叫六根互知。
如果有神通的人, 開了悟的人,哪一根都通的。
這個等我們後頭講二十五圓通,
一通百通,就是這個含義。說生說死,一了永了,了了生死了。
所以學佛法一通百通,你懂得一樣,其他的你自然就懂。
因為見聞覺知是相通的,是心,不是外頭,見聞覺知不是根門。
說成道,成個什麼呢?就成這個心。
這就是說我們心生則種種法生, 心滅則種種法滅。我們經常說法塵境界相,這就說到你那個六根的心,
心對著法塵,眼觀色,耳聞聲,耳朵只能聽到聲音,你讓他拿到辣椒, 說:
你給我聞聞,這是什麼味道?拿耳根聽聽?它不能互用。
要你六根門頭放光動地,能互用了就可以。
你前頭所收來的影子,就叫法塵。這個法塵也有生有滅兩種不同,
有生相,有滅相,法塵的境界相。滅是什麼?你五根,眼耳鼻舌身意這五根,
根與前頭的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根和塵的差別,
有根沒識了,作用不起;有識沒根了,那你效果也分不清楚了, 因此這是根識互用的差別。
但是講它法塵,眼耳鼻舌身意, 意就是專對著法塵的,色、身、香、味、觸、法,法就法塵了,
一個是生起,生塵,一個是滅塵。你見聞覺知的、了達的那是意識, 隨你思想起的念,它就起了一種分別;
而這個塵有, 有色身,有顏色、 有花什麼的,那你就隨著就有了;
沒有了,花都沒有了, 還有什麼黃的、白的、黑的,那就隨著塵滅這個根也就滅,
識也就滅了,因為沒有現相;沒有現相,你還分別什麼?
外頭塵有就有, 塵沒有了就沒有了。這就叫凡夫。
因為你 的意識隨念分別, 有塵了,你這念才有;沒塵了,念沒有,那叫凡夫境界。
外道修道成功的,或者權乘菩薩,或者二乘小乘的聖人,這一切修行人,
在這些個動作當中,你要想把一切動境歸成靜境,止住,止住一切動讓它不動。
就像我們修定的功夫,內守幽閒,靜下來了,讓一切塵境都熄滅了,
把這些散動讓它不動。不動,修定!要想修定的功夫,定是止, 止什麼?
止外頭一切的動,讓它歸於靜,你才能入定。如果你動作當中, 現在也有動中取靜,在動中的讓它能靜下來,但是這個少。
佛說這個是止, 止一切動作相,讓它靜下來,幽靜下來。
這個時候你的意(意念、意識)都不對外境了,不對外境, 你坐著入靜,就靜下來了。這是修定起碼的功夫,
這也是境界相。在咱們一般說修定,修定的境界相,動靜二相。
動讓它靜下來,靜也是相,連靜也沒有了,那才叫真正的功夫。
止二相,動相靜相。這個靜相就指法塵說的,法塵沒有體的, 沒有什麼樣子給你。
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意是對的色生香味觸法, 有根有境。
五識起的時候,眼耳鼻舌身這五識起的時候, 但是有個意識的作用在裡頭,很明瞭的。
這個明瞭的意識, 跟你這個根,跟你前頭這個根,眼一觀色,這個識就跟著在裡頭了。
同時的,根一對色的時候,這個識(眼識)就在根裡, 它同時就分別。
這個好像是一點分別都沒有,實際上它兩個各是各的作用。
你緣外頭境界相的時候,當你眼見色的時候,一定要眼識, 眼識當時就分別,同時的。
但是法塵跟意識就不同了, 這個影事怎麼比喻?
例如我們拿照相機照的時候,照相的時候, 照相機照相的時候是法塵,這個中間沒有意識,
就是照相機一按一按就把你照下去了,這是分身,這個塵叫分身塵, 這叫獨頭意識所緣的境界相,只是計度分別。另外還有一種分滅塵,
就是在那靜下來,內裡頭守的幽閒境界,在定中產生獨頭意識, 它全是托分別,但是分別不分別了;不分別了,境界相都沉寂下來了,
沒有了,沒有外境界相了,這叫細微的分別。就像那個水沒有波浪, 細流的,很恬靜,清清淨淨的;但是流沒流?還在流 。
所以這個叫法塵分別影事,如是解釋。
當我們第六識能夠明瞭,有明瞭,所以給它叫個獨頭。
為什麼叫獨頭?沒有境界相叫獨頭意識。獨頭意識跟明瞭意識不一樣了,
明瞭意識緣外邊境界相,緣境界相明瞭。明瞭這個花,明瞭這個是桌子,
明瞭那個是板凳,馬上就分別了,它有意識在中間分別,
能夠分別每個法的法體。所以當你眼觀色的時候,分別紅黃赤白的時候,
這個意識存在,分別這是什麼花?草本的,那是木本的,
它馬上意識得到。那叫意識,識與根同時作用,識根相同。
還有夢中的獨頭。我們在夢裡頭作夢,夢裡頭不是真實的,
虛妄的夢境,那個緣念是空的,那識也起作用,也在緣念;
緣念是沒有的,是作夢,你醒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
就跟我們入定情況相似,這是定中獨頭意識所緣念的,
夢中獨頭意識所緣念的,那個緣念是空,沒有形相。
這個問題不是我們簡簡單單這樣學習,從文字上你就能理解。
你必須得靠修,要思惟,隨著這個文字對境生心,
隨著文字而入觀,對著境界相你來心裡頭思惟修。
譬如說我們對一切花,我們知道它是不長的,短暫的,
一到冬天什麼都死亡了,現在適應它的環境它就生,不適應環境它就滅。
這個明瞭的意思是從你藏下來的,八識所傳來的,
不是第六意識所能分別到的。無量的種子,咱們說歷史的經驗,
那又超過你第六意識了,往後以下分別講就明白了。
現在為什麼要分別這些個,因為要讓阿難明白心,什麼是真心?
什麼是妄心?妄還有妄中之妄,妄裡頭的妄。舉個例子,當在作夢的時候,
你在夢中知道自己是在作夢嗎?但是我有時候知道是作夢,
但是在夢裡頭又來一個夢,知道前頭那個夢,那這個夢不是夢了;
能夠到第三番、第四番,這個夢沒有醒,又作一個夢,夢中之夢,
就是研究研究這個夢。現在我們大家都在幹什麼?都在作夢,
現在這就在作夢,而這個夢跟那個夢又不同了。
所以佛教導我們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現在我們地獄、餓鬼、畜生、天、人、阿修羅六道,但是這是迷,
這是在作夢一樣的,是不錯有六道;當我真正明白了,空空無大千,大千世界都沒有。
─夢參老和尚
.......................................................................................................
您可以了解更多 :
敏林堪千仁波切│The Six Sense Objects ~ Sensations:│六塵 ─ 觸塵
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342722887
敏林堪千仁波切│The Six Sense Objects│六塵 ─ 香塵 & 味塵
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341750607
敏林堪千仁波切│六塵之色法 │The Six Sense Objects─Forms
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341223969
敏林堪千仁波切│The crucial point of recitation practice │持咒之關鍵 ~六塵之聲塵
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290598253
visit us at :http://www.facebook.com/mindroling │http://www.khenchenrinpoche.org
│http://khenchen.wordpress.com/ │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 │
◎All rights reserved. 敬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
如欲轉貼引用,懇請如理如法連結敏林堪千仁波切官方部落格‧【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達瑪師利語自在秘密宮殿】,或附上連結網址,謝謝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