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正念放在伸手可及處 !

Mindfulness – Please keep within reach of everyone !:你的心去什麼地方了

     

   2008 美好法音‧ 敏林在臺灣 

  ~ 藏傳佛法如何看待生死輪涅 (1)】                                      

第九任敏林堪千仁波切口述

貝瑪慈寧口譯

The Eastern Sun 編輯團隊整理 

 


        此外,關於人身難得的譬喻,佛陀在經典之中就曾提及所謂機率上的難得。比方說:在無垠的大海上,有一根浮木,這根浮木上有一個孔洞,而此大海下正有一隻老烏龜,此烏龜每一百年才會浮出水面,將頭伸出。我們可以試想:這老烏龜,百年一次從海下浮上來,又恰好碰及浮木,並把頭伸進浮木的孔洞之中,這樣的機率,有多麼的難得。而佛陀曾說:在無量的眾生當中,人身的獲得,比起這樣的機率而言,更加的難得!  

        所以,佛陀一直藉由不同的方示,向我們開示人身的難得。首先,言及人身難得的原因,也就是我們必須多生多劫的積聚資糧;而數量上的難得,比如先前所言之:與蟲相比,或是其他動物相較,人的數量何其之少。再以譬喻來說,即如適才所言:所謂的浮木,與海底的老烏龜能夠碰在一起的機率。而諸佛菩薩們,一直都藉由上述的方式,讓我們瞭解所能擁有的人身條件,是多麼的難得、殊勝。  

         除了上述所言之珍貴的人身條件,我們不僅可以從此而得以瞭解,還可以知道,擁有人身的條件,必須藉由我們的生身父母。自懷胎、出生等等,父母給予我們慈悲的照顧,不論寒、暑,不斷的給予我們關愛、撫育;每一個小孩,才能長大成人。長大以後,如果只想到自己的痛苦便自殺,則死亡後,絕對不會有更好的受身。何以故 ?因為,每個自殺者,都是經由父母辛苦的撫育長大,如果孩子自殺身亡,由於失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會再似以往一樣快樂。我們知道,因果是不滅的,你讓他人痛苦,尤其是讓自已的父母痛苦,那當然,你自己在未來也是得感痛苦的果報。所以,自殺後的受身,一樣只是得致痛苦的受身。 

         所以,人活著,不必去想及自殺,不必想到尋死。你不必想到與死有任何的關聯,因為時間一到,自然就會有這結果。佛陀也好,蓮師也好,即使是這些偉大的聖者,可是仍然示現出無常(1)。所以,我們應當把握自已寶貴的人身,不必要為自已再去求死。 

         近代歷史上,造成人死亡的條件與因緣非常的多。比方說;許多的戰爭,或者由於食物,或者物品、交通、污染等等。比起從前的時代,更容易造成死亡。我們可以去考究一下,兩百年前的人,其生活條件與我們相比,有什麼不一樣 ?即可以發覺到:兩百年後的現代,造成人死亡的因緣條件,比起兩百年前多出很多。所以,關於死亡,你不必去追求它,你無需想要與它有任何的關係。甚至從經典之中,我們可以明白:以前的人,甚至可以活到幾萬年,甚至上劫者。可是,現在的人,活在世間的時間,生年不滿百,了不起只有七、八十歲而已,所以,何必尋死呢 ? 

        由上述所談及的種種,希望各位要多去思考、體認到擁有人身的難得,及其所具內在意義的非凡;所以應讓自己努力求取生存,讓生命具其意義。 由於時間之故,暫時告一段落,有問題可以提出來。

..............................

問: 我想請教仁波切,因為我們是佛教徒,相信因果,故而可能不會自殺。 但 是對於其想自殺的人,對他而言,他們覺得好苦,無法想這些事情,對於我們跟他講的,他們會覺得很薄弱,而且聽不下去,他們現在都活不下去,更不會想到以來世會如何,那這樣我們要如何幫助他們?

  答:其實每個人心裏都知道,任何想要尋死的,不管是佛教徒也好,或是不承認佛教的外道、或一般人也好,其實認真去想,是沒有人真正想要死的。因為就如今天所講的,「死」這種事情自然會來,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去想。那會想要自殺的人,應該是讓他好好思考:當下自殺死亡,真的對自身有好處嗎?尋死的人往往不會去想及,死對自己而言是多麼的吃虧?不會得致任何的好處。他不能體認到:人從出生以後,讀書、學習、長大,到現在具有生活的能力,一切都是非常難得的,如果只是為著一時的痛苦,而否定這一切的話,那只是更讓自己吃虧受苦,再難得致殊勝的好處而已;所以說,自殺是不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與吃虧 ?是不是如此去做自己即能得到好處?我想,不管是否為佛教徒,都可以想到這些的。

       有些人尋死自殺是為了什麼呢?無非是為了讓對不起自己的人哭泣、難過、後悔,所以就去自殺。我觀察到有很多這種狀況,選擇自殺,都是為了讓他人難過、後悔而已。所以,如果是這樣死去的人,他內心所盤算的想法、方向及價值觀是錯誤的。(2)   

此外,天道確實是非常快樂的,可是由於天道的眾生從出生開始,沒有感受過任何痛苦的緣故,故其不會想要去修行。但是,我們要知道,出生在人道,就是會面臨許多痛苦,故而所謂的佛法與修行人,其實正是對於痛苦真正瞭知的人,所以會藉由佛法以消除痛苦。

       好比:常態而言,病人才會想去吃藥。一個人如果沒病,他不會想要服藥。所以,天道的眾生,就是因為一生快樂多的緣故,除了臨死之前的七天之外,他們是不會想到要修行或是學佛的。

問:我想請教仁波切,仁波切提到:人若死掉後變成鬼,有些鬼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亡,所以會回到家裏去,那他會保留生前的想法,譬如說經商賺錢,可是他變成了鬼,所以沒辦法達成此類目的等等,那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的祖先,譬如說我們的父母過世之後,若他們是投生到別道也就算了,如果成為鬼的話,經常回到家裏面,是否也會危害我們?我們中國人有祭拜祖先的習慣,那這樣不是很矛盾嗎?   

答:其實是沒有矛盾的,原因何在呢 ? 前述提及的是因自殺而死去,之後回到家裏的鬼,他可能會現形出來,並讓他人看到,進而造成一些騷擾;也有可能:有些是親戚死後,回到家裡而產生一些傷害的影響。然而若是祖先或是供養先人牌位一類的,我們供養他們,這並不會造成騷擾或損害我們。像這種是因為感念祖先的緣故,後人供養他們一些水啊、飯之類的鬼(祖先),與剛才所講這些因為自殺而成餓鬼之類是不同類的。

 

問:如果有位修行人證到了生與死無別的話,是不是真的無死?

答:所謂的無死,並非真的在其生與死上作為判斷之標準;所謂的無死是如釋尊、阿彌陀佛等之無死。那為什麼我們會稱這些佛菩薩或如蓮師是無死的呢?這是指祂們的業與煩惱已窮盡、漏盡了,所以才稱之為無死。

我們應該瞭知:所謂的生與死,是因為業與煩惱而受身;因為業力,所以有生就有死。譬如蓮師已住世二千年以上了,蓮師由於業與煩惱已窮盡之故,所以無有所謂的生與死。此外,這些諸佛菩薩也是一樣,由於業與煩惱已清淨自在之故,所以祂們能夠自主生死。「無死」應該從這個角度去思考與了解。

 

問: 如果是為了救助他人而造成自殺或失去生命,如此有否違犯佛法?  

答: 我認為像這樣的狀況來說,這個就是所謂的,而這樣的人就是真正行菩提心,真正能行菩薩見地,一種真實清淨的做法。為什麼呢?所謂真正的菩提心,就是能夠利他無我,這就是菩提心。

所以,以利益他人而言,這個人做到了。換句話說:如果有個事物,我們稱其為所謂的法,但其卻無法利益眾生,如此,能稱為法嗎?所以我認為無法利益他人的事情,是不能稱之為。反之,發心動機如果是真正的菩提心,是為了利益他人與眾生,則現象上或有矛盾,但並不違犯佛法。

 

問: 要如何才能不執著?

答: 首先,我們要知道,所謂的執著是從那裏來的。也就是該項事物我們認為它對我們有好處,不論是人或事物也好,而我們認為如此做或堅持便會對自己有好處;或以事情來說,我們付出一些利益,就可以得到更大的受益,所以,往往執著就是從某個我們認為對自已有好處的點而引致的。

        除了我們要知道執著對我們並非有好處之外,第二點我們所要明白的,就是所有人、事、物,所謂的意義非凡,或者是這東西對我是很特別的,但終究都是個別的、都是相離的。也就是說:你所執著的對象,不管是對你好、或是對你壞,或是時好時壞,它的本質,都是無常的,不會長久的,是以,終究而論,都會改變。再好的事物都會改變,再壞的事物也會改變,這是第二種我們在思維上要了解到的,世事無常性,都會改變。

 

問:仁波切剛提到自殺的人或有鬼魔侵入到他的身體裏,如果遇到這種想自殺的人,當與其提及人身難得、因果業力等而顯然無效時,那麼我們是否要先驅魔?

答:像這類的人,如果舉辦相關的驅除儀式對其有助益,則不妨採取這類儀式。然而,最重要的,仍應以治本來做是比較需要的。

因為心如果沒有改變的話,顯然就如同換湯不換藥。比如一個人,如果其心裏不舒服的話,那自然也容易引致身體不舒服。所以我們應當針對他的心、他的想法來做。所以,這一類所謂尋死的人,我們應當從他的心、他的想法,從根本上來幫助他。應讓他體認到在這個世界上,痛苦的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因為許多會想自殺的人,或者是痛苦到令鬼魔附身,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沒有人比他更痛苦,所以才會有尋死的想法。故而應讓他體認到比他痛苦的人還是很多。沒有必要認定自己是最苦的,而讓自己沉浸在痛苦中。

        就預防而言,如果我們自己一但有這些負面的情緒,從而產生自殺的傾向,應該在一開始的時候,自己就要把持住自己的心意,不要認為依靠著驅魔等相關儀式,就會對自已有幫助,而誤認為產生負面的想法無所謂;以為唸唸咒等,諸佛菩薩就會加持你。應當在一開始,一有負面與不善的想法時,自己就能自覺改正過來,不要將很多的事情都推諉給諸佛菩薩。

        問:在藏傳佛教中的轉世活佛,或是祖古,都是清淨受身、活佛轉世嗎?

答:所謂的受身,像釋迦佛有五百世的清淨受身,五百世的不清淨受身。同樣的,賢劫千佛都有這種清淨受身與不清淨受身。那你所問到的,在藏傳佛教中的轉世活佛,或是祖古,我想,一般來說,都是用好的想法來看待這種情形。 至於誰是真正的佛菩薩化身轉世,或者誰不是,這方面是很難論定的。因為,佛陀曾說:惟有佛可以了知,此人的真實修證;一般人是無從了知的,惟有佛或是十地菩薩才能了知對方修證是到了什麼樣的境界。由於我個人還沒有成佛,所以到底誰是活佛轉世,誰不是,我個人並不知道。

 

問: 甚麼叫做業與煩惱已盡?

答:所謂業與煩惱已盡,不論是業也好,煩惱也好,此為同體異名。比方說:無名,業障,或者是惡業,與我們所講的業與煩惱,只是名相不同,但內在的意義是一樣的。那什麼叫做煩惱與業都已窮盡呢?

以釋尊為例,祂的功德,從未成佛開始,不斷的增長,祂的業障,不斷的消失、減少與窮盡。到最後,祂積聚了所有的功德,清除了所有的業障。像這樣的境界稱之為煩惱與業都已窮盡。所指的即是:在這個世間上,有個人他已成佛了,成佛以後,具有所有的功德,沒有任何的過患,也就是這些不論稱之為無明,業障,惡業等等皆已窮盡。故也稱為無死。

 

問:   如何把心安住?

答: 你的心去什麼地方了 ?( 發問者::到處亂跑 ) 

想要讓心能夠安住下來,首先,我們要修所謂的寂止。什麼是寂止呢?所謂的寂止,就是能讓我們的心性安定下來的一種技巧。此處所指並非所謂的聖觀,而是能讓我們心安住的方法。

 

問: 要修到菩薩境地,才可乘願再來嗎?( 如同仁波切並非業力影響之轉世,而是自願的能力轉世 ) 

答:要修持至初地菩薩,如果能夠證得初地,才可不受業力影響而受身。(3)

....................................................................

1:蓮師是無生,故亦無死,唯蓮師示現之無常,主要是離開西藏至羅剎國降伏羅剎,目前仍在世之眾多成就者,如初璽仁波切、甲札仁波切、第十七世大寶法王…等,皆於定中或是透過其天眼親見蓮師(十七世大寶法王仍於西藏袓普寺時,一天,例行性之繞寺活動,而於活動中,天空有蓮師示現,並立即跪拜,在旁的侍者看不到故不知所以然,請問原因後,法王回答:剛才蓮師示現於空中。) 

2:眾生皆有佛性,佛性之最基本展現為追求快樂並避免痛苦,故而自殺的目地如果是為了讓某些人難過、後悔,則只有一時,而非一世,因為佛性的緣故,人不可能一輩子每秒處於難過、後悔當中,而人將自動避免痛苦一再發生,故隨著時間流逝,將逐漸撫平其激動的情緒。所以再怎麼盤算,亦無法如自殺者當時想讓他人一輩子痛苦之目的,故而選擇自殺的人,還是失算與吃虧的 。

3:依顯教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舉之五十二位說:

      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等覺、妙覺。

       其中十地位如下

  1 菩薩極喜地
  2 菩薩離垢地 
  3 菩薩發光地 
  4 菩薩焰慧地

  5 菩薩難勝地

  6 菩薩現前地
  7 菩薩遠行地
  8 菩薩不動地
  9 菩薩善慧地
  10 菩薩法雲地

十地後,尚有等覺與妙覺,而至妙覺地位,則是成佛。

十地之細說亦可參考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

~~~  ( 生命關懷講座 Part4  )

 

◎溫故知新‧ 您可以瞭解更多~~ 
 
請點選【2008 敏林在臺灣‧敏卓林堪千仁波切之開示~~~藏傳佛法如何看待生死輪涅 (1)
 
請點選【2008 敏林在臺灣‧敏卓林堪千仁波切之開示~~~藏傳佛法如何看待生死輪涅~~(2)   
 
 

◎版權所有‧ 懇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欲轉貼引用, 敬請連結敏林堪千仁波切唯一中文官網:【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達瑪師利語自在秘密宮殿】( The Eastern Sun  Group‧敏卓林佛學院編輯團隊),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asternSun 9 的頭像
    EasternSun 9

    敏卓林堪千仁波切官方部落格 ─ 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達瑪師利語自在秘密宮殿

    EasternSun 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