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此傳說,龍樹菩薩的身體化成石頭,但也同時也授記了 : 在未來,當龍樹菩薩的身首再次相結合於一起時,尊貴的 龍樹菩薩將再一次宣說佛陀的中觀教法。也因此,傳說這兩塊石頭,已隨著時代的演變,越來越加靠近 ......
怙主 尊貴的初璽仁波切至敏卓林寺傳法時與僧眾之合影 ‧左一為尊貴的敦珠揚希仁波切‧ 左二為尊貴的敏林堪千仁波切
由 全德佛教藝文中心 與 The Eaastern Sun 團隊 於 05~06 跨年合辦的敏卓林不共傳承系列講座‧傳法上師為 怙主 尊貴的敏林堪千仁波切,右為譯者林生茂居士
...............................................................
【 美好法音 2006 敏林在臺灣 ‧中觀 ( 3 )】
◎ 敏林堪千仁波切口述開示
林生茂居士口譯‧The Eastern Sun 團隊編輯整理
就此,我們首先講述關於自續派的見地:
在自續派的中觀見地當中,首先,講到「無」;也就是一開始是「有」,否定這個有,講無的這一部份的見解,它跟應成派的見解是一樣的。但是,到了最後究竟的那個見地的時候,自續派跟應成派二者是不相同的。
例如一開始的時候,就講到無的部份。譬如說:現在所看到的這個瓶、這個寶瓶,你要好好的觀察、分析它,這個瓶,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現象,這個瓶存在,它存在何處? 它是以一種如何的現象、如何的一種方式存在 ?
於是呢,就觀察這個瓶子 : 那麼這個瓶子,到底這個瓶子是什麼?是上面這個瓶蓋叫瓶子?還是瓶子的中央,還是瓶子的下端叫瓶子 ?如斯的觀察後就發現:沒有一個所謂的瓶子可言。
那麼再進一步就上面瓶蓋的部份,瓶蓋是什麼呢 ? 同樣的加以分析以後,沒有一個所謂的瓶蓋,有謂瓶蓋的這樣的現象存在。
於是,再觀察,那麼這個瓶的材質,是由銅所做成的,那麼銅的這個成份是什麼樣的一個物質呢?喔…銅是紅色的,銅是紅色嗎 ? 又不是,因為紅色是一種光線折射所反應出的顏色,紅色不是銅。那麼,在對銅加以這種微細的分析之後,發現銅是由微細的微塵的粒子所組成的。即如銅這種物質,經由分析到最後,亦只剩下微粒、微塵。於是就了解到 : 一件事物,是由微細的塵浮成份聚集,而形成這樣如銅的外觀。
因此,在這樣的思惟與觀察當中,我們把一個事物,加以微細化,細分。
譬如說 :銅。細分後發覺,它只有微細的分子,一般我們稱之其為「微塵」。而此微細的分子,在這上頭。我們再觀察,進一步它可以再細分,一直細分到最終、最後之際,你其實無法找到有一個所謂的能夠得以安立名稱的事物存在。
你沒有辦法予其任何的稱謂,因為根本沒有這樣的一種事物存在;它是一個離前後左右四邊、六邊的事物,或根本連這個東西都不存在。
所以,在此時,我們的心失去了一個所能安立的對境。
所謂心能夠得以安立的對境,譬如說: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瓶子,一提及此,心就馬上安住於瓶子上,喔,這是瓶子。但是當你做如斯這般微細觀察後,發現觀察到最後時、最微細的事物都不存在時,那個當下,心就無所住了。心就如似在虛空當中,你找不到一個住處一樣。
其實,不單僅是瓶子具此現象,乃至於我們所看到的桌子、墊子,所有的一切外在的境象,都是這個現象。
故而就自續派的見地認為 : 「一切都是空」。那麼這個空,就是究竟的見地。
然而,應成派則進一步的講衍 : 這樣的一種空的狀態,並非一種究竟的空性。
因此,就自續派所謂的「空」即是究竟見地這一點,應成派認為其實這個空,並不是究竟的見地;因為中觀究竟的見地一切都是空,就單單是這個空的話,那麼心就會在「空」這上面產生執著。故而應成派認為,不單單只是空而已。
應成與自續這兩派,其在見地上的差異,或說是見地上的不合,就在這一點上。
因此,在經典上,並沒有所謂的自續派經典或應成派的經典。因為佛所講述教法,所闡釋的只是中道、中觀的觀念。
如果行者對於中觀的見地能有正確、深入的了解,將有助於自身於讀誦佛所述的一切經典的內涵義理,能夠得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對於行者學習五明,也能有很大的幫助。
雖然在佛所說的教法中,有很多述及關於行儀該如何去修持的部分;但這些教法,大部份是對於出家眾所宣說。但是在中觀的義理上,它就不單單只適用於出家眾、比丘、比丘尼,即如一般的在家居士,也適合去了解與修持。因此,它不似行儀這方面的教授,而是不論出家眾、在家眾,任何人都可以修學的。
總述今天所講述的,一開始即告訴大家何謂之中觀?中觀的義意是什麼 ?以及中觀由來的一個概略過程。而中觀本身,分為應成派、自續派,這兩派,在見地上的區別、差別在那裏。這幾個要點,如果你能抓到概略性的了解,就已掌握到今天所講授的主題。
中觀的教理,在佛陀三轉法輪中,主要的大部份都是在二轉法輪時所宣說的。換句話說,佛陀於二轉法輪及三轉法輪時,都曾親自宣說中觀的教理,然而提及最多則是在二轉法輪之際。
於歷史上的記載:龍樹菩薩於死亡之際,聖者的頭是被砍下而死亡的。因為他的頭被砍而身首異處之故,所以在後來,於南印度一處稱作”巴機具”之處( 即吉祥山,佛陀當時宣講時輪金剛之處),有著分開的二塊石頭;相傳其中一塊大石正是龍樹菩薩的身體,另一塊則是龍樹菩薩的頭。
就此傳說,龍樹菩薩的身體化成石頭,但也同時也授記了 : 於未來,當龍樹菩薩的身首再次相結合於一起時,尊貴的龍樹菩薩將再一次宣說佛陀的中觀教法。也因此,傳說這兩塊石頭,已隨著時代的演變,越來越加靠近 ......
那麼,傳說中龍樹菩薩只是被一根草就割斷了頸子而死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果報呢?
緣於龍樹菩薩在過去生的修行當中,曾經為了割草之故,殺死了一隻螞蟻。因此,到了龍樹菩薩這一世,由於業果成熟之故,於死亡之際呈現出這個現象。
故而,龍欽冉將巴尊者,這位祖師便曾以龍樹菩薩的例子,做了如斯的開示 :「像龍樹菩薩這樣的大修行者,其所造作的微細之業,都需要親自承受如斯業果,那麼,我們一般凡夫所造作的種種業,毋庸置疑的,也是自己必須親自去承受的。」
上述,是關於中觀的一些基礎概論與認識。【編 按:請參考中觀(1)~(2)】
總之,在所有的修行當中,倘若行者能夠時時刻刻不落入「有」或「無」這二邊的話,那就可稱之為「趣入了中道」,也正是中觀的修行! ~~ ( 參‧待續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