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的  敏卓林堪千仁波切將搭乘華航(CI182) 班機於今晚蒞臺。

歡迎十方賢達迎請接機!


 Dream Yoga 的美好法音,誠心供養給十方 !

................................

 在【夢瑜珈dream yoga講座】於這個聖誕週末開講前,讓我們溫故知新~ 閱聽2011/8 /27 尊貴的上師 :( 敏卓林堪千世系法脈執持者) 敏林堪千仁波切於龍山寺文化廣場的【心經‧Heart Sutra 】演音!

 

..............【Heart Sutra 心經 ~ 心王 】

    

識蘊是心本身,那麼想蘊跟行蘊屬於心,也就是識蘊的支分,我們稱它為心所。心所並不是心王,心王是識蘊它本身。那麼,它跟識蘊的關聯是什麼呢? 

 

心識,即 : 識蘊是心王,它是主人,由它延伸出種種的動作。例如:想蘊與行蘊,便成為識蘊的旁支。也就是說,心所與心王是同一個體性,但是所延伸出來的作用不一樣。

 

那麼心王跟心所之間,我們應如何去認識呢?

 

於此簡單的介紹:它指的是心本身所顯現的力量。可是必須要透過某一些緣起,好像什麼呢?由於我們有了識蘊這個心王,又因為業力的緣故,所以有了血肉之軀,導致有了根塵。例如:眼根,由眼根作為媒介,而有眼識以瞭知外境,此時,我們才能去判別:這個是紅的、這個是白的,這個是朋友、這個是誰。那麼,這個是屬於心所的作用了。心識本身是顯現,而心所,更進一步去認識、判斷。

 

      那麼,在許多的經典當中,都談到了:心的通道是脈。脈當中有氣,氣流動的緣故,所以帶動著心,所以心依靠著風,也稱作心駕馭著風。

 

      所謂的心,恆時不會死亡的。

 

      心並不會死,可是身體當中的心,它所行動的通道:脈;脈當中的氣,卻是會停止的。那我們如何知道呢?一個人停止呼吸的時候,其實也就是我們的氣停止不動的時候。當氣沒有動作時,心識就無法隨著風跑,無法以這個氣做為依靠了。

 

所以當一個人死亡的時候,我們會知道:他不會有感覺。為什麼呢?因為氣不流動。氣不流動,心識就無法跟著氣流動,所以此時就沒有了受蘊,更進一步的說明是:當呼吸停止的時候,也就是人的氣停止了。氣停止的緣故,我們謂其死亡,然而事實上,它所指的是:由於氣的停止不動,所以駕馭的心、依靠的心,也無法有動作。因此,我們稱為死亡。

 

一個人是否活者,而他的表現、證明是依憑著什麼呢 ? 是以呼吸來作為證明,以呼吸來作為判斷。而非以他的行為;以他能否說話,作為判斷。而是以氣,也就是呼吸作為判斷。這也是醫生用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死亡的標準。那麼,更簡單的說:它究竟所指的是什麼意思呢?由於風息停止了,於是心無法再有駕馭的風息,所以心識離開了,這就是所謂的死亡。

 

在平常的時候,我們都知道有所謂的「札隆」,也就是氣、脈的修持。有些人也把它叫做運動,它究竟是做什麼呢?透過這一些幻輪的功法,使得脈通暢,由於脈通暢的緣故,氣在其中也流暢,因此,心也能夠駕馭著風而暢行無阻。故而帶來身體的健康,是這個用意的。

 

當我們談到這個「心」,而我們深入去觀察這個心時,我們會發覺到一個情況:我們是無法一心二用的。如果深入了解的話,二個念頭,無法同時存在一個心的當下。它的意思是:當我在看東西時,無論看到的是黑或白,此時的感觸並不是那麼的強烈,因為此時的內心,就是專注在這個剎那的當下,並不是說:我有一個心王,也有許多的心所,都有其各自的作用和各自的想法,所以我有許多的分別心,不是這個樣子的。

 

在同一個剎那的當下,只有一個念頭而已。兩個念頭不會同時存在於一個剎那的當下,這是我們所要瞭知的。     

 

上述所談到的,是於觀自在菩薩的見地當中,認為:五蘊皆是無自性,皆是空性,這是觀自在的見地。

 

 

敏林堪千仁波切【心經講座( 2011/8/27) / 勝義居士口譯

 

 

 

.....................Heart Sutra 空性就像瑞士巧克力】

  

釋迦牟尼佛一直闡明著:佛法是拿來實踐與修持的,而非拿來閱讀。就算是拿來看了一次、兩次…多次,也沒有用處。
最主要是用自己的心來實踐。由於內心的實踐產生了證悟,因此擁有了力量,如此才是佛法的實踐。
好比用再多的字句、語言來解釋空性,所獲得的也只是空性的概念,而非空性。
上者,能對空性的理解做介紹,下者,看著書嘗試著理解空性;這樣的方式,很難做為空性的修持,甚至是行不通的。
既然如此,我們又該如何呢?我們就必須將理解到的空性,用作修持,用以實踐。如何實踐呢?透過對空性的理解,來減少我們內心當中的貪著(執),這便是實踐。
 
所謂的貪著(執)之心,並非無緣無故,憑空冒出來的。它是我們從無始以來,不斷的去薰習,不斷的去訓練,認為它是一個道理、一個合理的,所以產生了貪執之心。
過去,我們有著強烈貪著(執)的心,是因為我們認為貪著的心,它有一個正當的理由,同樣的,現在我們想要消除貪著的心,也是去找一個理由,告訴自己貪執心哪裏不好。所以必須先累積一個因,那這個因是什麼呢?就是能了解到:貪著(執)給我們帶來的痛苦是什麼?它對我們的人生,帶來的負面又是什麼?這個成為因,才能去斷除貪著(執)。
 
雖然在這裏說明了:貪著的心是痛苦的因,不過,透過這樣的解說,就能利益到各位的內心嗎 ?當然,這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經典當中所談到的這些道理,我們必須用在我們實際的人生,用在我們實際的工作當中。我們必須去想一想:在我們人生的經驗當中,什麼是苦,什麼是樂。在平常的時候呢,遇到什麼樣子的情況,我們會有什麼樣子的表情 ?什麼樣子的言語。哪一些是苦,哪一些是樂,我們清清楚楚的把它找出來。然後去看一看:是什麼所引致的呢?是貪著所引起的,還是不貪著(執)所引起的。那一個是快樂,那一個是痛苦。對於此中的關鍵,於明白之際,結合佛經中的道理,當這二者碰在一起時,才能夠產生實修的經驗,或者是實修的火花。
也就是在那個時刻,才能打從內心對佛法產生堅定不移的信心,了解到說:喔,原來真正的痛苦,是因為貪著(執)所引起的。並且才能了解到佛法的美好。
 
同樣的,此例也說明了一件事:如果對於輪迴有著貪著(執)的心,那麼,想著躲在山洞裏就可以解脫,那麼,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明明對著輪迴還有貪執,卻跑到山洞裏面去,那真是找錯了地方。 
為什麼呢?我們今天所貪著(執)的境,是什麼地方,那就要從什麼地方來下手;我們今天對於這輪迴、這個世間,或者對於我們這個人身,有著貪著(執)的心,那我們就必須先解決這個問題;從這個地方來下手。我們要對這輪迴,了解它的情況是什麼?了解到它的本質是痛苦的,對這輪迴而引發了厭患、出離的心,見到這輪迴是不樂意的,想要消除這個苦,所以才跑去山洞裏面修行,這才是正確的。跑到山洞裏去修行,是有著厭患出離的心,想要解決內心貪執的問題,所以才需要空性,如此跑去深山裏去才有用;所以要了解到,跑到山洞的目地在那裏,這差別很大。
 
今天每一個人,禪修、修行都有一個理由,都有一個原因。如果今天這個人,他對於人生,他覺得非常美好,非常快樂,他樂愛他的工作,他每天走在這個街上,想要逛街,覺得這個世間是如此的美好,那這代表:他對於這個人生並不認識,他不認識什麼叫做貪著(執),更不認識貪著(執)所帶來的苦,那麼,你要他去修行,真的是讓他感到一件痛苦的事情。因為他認為:他的週遭,他的生活都是美滿的,而你要他到山洞裏面去,等於是要他離開美好的事物,這不是讓他痛苦嗎?此時他內心所求的,與所做之事,是截然矛盾的。
總而言之,空性的道理,是沒有辦法馬上去證悟的。也很難透過言語來加以表達。為什麼呢?就好像過去祖師所做的比喻一般;我(仁波切)現在舉一個例子,如果對一個人說明:瑞士的巧克力是如何的好吃,滋味是如何的美好,其形狀是如何的典雅,形容再多,對一個從未吃過瑞士巧克力的人而言,都是多餘的。他無論如何想像,都無法感受到這瑞士巧克力甜美的滋味。
所以,空性就好像瑞士的巧克力一樣,如果沒有吃過的話,講得再多,都是沒有用的。但是,對空性的道理,如果,自己肯去努力的話,它所獲得的滋味,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各位要努力一下,到瑞士去吃一下這巧克力(眾笑)。
 

【敏林堪千仁波切心經講座( 2011/8/27) /勝義居士口譯】

 

...........................part2  【聞法六垢】

 

The Six Stains/六垢 ( 六染污 )   

 

經義闡明:

傲慢無正信,於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厭皆聞垢;

此乃聞法六垢(六染污 )

 

遠離斯行以避六垢:諸如驕傲地自認為優越於解釋佛法的老師、不信任上師及其教誨、不遵行佛法、攀緣、內在過度專注於五根(眼耳鼻舌身意 ),以及氣餒,例如當教學長時而無法專注。

再如去除驕傲和嫉妒等之最難以辨識的所有負面情緒。

因此,時刻檢視自心。莫忽視任何細微的自我感受,無論其有關世間或出世間,均將矇蔽看清己之過患,以及他人的良好特質。所以吾人應當拋棄自負,並謙沖為懷。

倘若不具信心,那麼通往佛法之門將會封鎖於「四不壞信( ) 。於此之當中,又應以永不退轉的信心為目標。

( :所謂「四不壞淨()」,即「四種不動搖的純淨信念」。就是建立起了對佛、法、僧、戒的堅強信心,不是一般所謂信仰層面的「信仰」,而是來自於真正的聞、思,爾後又求真求證、實修實證而成致的「信根」

你對於佛法的關注是未來成就的基礎。

故而依由對教法的深入(程度)與關注,相對成為上品,中品或下品的行者。倘若你對佛法全然沒有興趣,則將無有任何結果。正如諺語所說:佛法不屬於任何人。它只屬於最感興趣者。

是以,聆聽教誨,以極大的努力,忽略熱、冷與其他所有艱苦的考驗。

沉醉於六塵 ( : 色、聲、香、味、觸、法 )的意識傾向,是所有輪迴的幻覺及一切苦難的根源。每當你聽聞佛法、教法、禪坐或修鍊,非常重要的是不依於過去,不幻想未來,並且勿令當下的思維因外境而分馳。

莫讓自心太過緊張或內在過於專注,讓感官放輕鬆且自在,在緊張與鬆懈之間找到平衡。

不應對聆聽佛法教授產生厭倦。當佛法傳授的過程持續太久,或會感到飢餓或口渴;或當風吹、日曬、雨淋讓你忍受不適等,遇及一如前述的狀況時都不能分心和氣餒。只需滿心歡喜於此刻能享有自在與暇滿人身、得遇具格的上師以聆聽其深奧教導。

事實上,此刻得能聽聞奧義佛法,乃因過去無數劫所累積的功德。它好比人於一生千百頓餐食中,只得嘗一頓飯。因此必須心懷喜悅的聞法,並誓願承受酷熱寒冷及任何艱苦,以求獲得這些教導。

 

....................

The Six Stains

 

In the Well-Explained Reasoning, it says:

Pride,lack of faith and lack of effort,

Outward distraction, inward tension and discouragement;

These are the six stains.

 

Avoid these six: proudly believing yourself superior to the teacher who is explaining the Dharma, not trusting the master and his teachings, failing to apply yourslef to the Dharma, getting distracted by external events, focussing your five senses too intently inwards, and being discouraged if, for example, a teaching is too long.

 

Off all negative emotions, pride and jealousy are the most difficult to recognize. Therefore, examine your mind minutely. Any feeling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even the least bit special about your own qualities, whether worldly or spiritual, will make you blind to your own faults and unaware of others’ good qualities. So renounce pride and always take a low position.

 

If you have no faith, the entrance to the Dharma is blocked Of the four types of faith, aim for faith that is irreversible.

 

Your interest in the Dhrama is the basis of what you will achieve.

 

So depending on whether your degree or interest is superior, middling or inferior you will become a superior, middling or inferior practioner. And if you are not at all inerested in the Dharma, there will be no results at all. As the proverb puts it:

 

The Dharma is nobody’s property. It belongs to whoever is the most interested.

 

Listen to the teachings, therefore, with great effort, ignoring heat, cold and all other trials.

 

The tendency of consciousness to get engrossed in the objects of the six senses is the root of all samsara’s hallunicination and the source of all suffering. Whenever you are listening to the Dharma, teaching, meditating or practising, it is important not to follow tendencies from the past, not to day-dream about the future and not to let your present thoughts get distracted by anything around you. 

 

Do not let your mind get too tense or too inwardly concentrated; let your senses be naturally at ease, balanced between tension and relaxation.

 

You should not tire of listening to the teachings. Do not feel discouraged when you get hungry or thirsty during a teaching that goes on too long, or when you have to put up with discomfort caused by wind, sun, rain and so forth. Just be glad that you now have the freedoms and advantages of human life, that you have met an authentic teacher, and that you can listen to his profound instructions.

 

The fact you are at this moment listening to the profound Dharma is the fruit of merits accumulated over innumerable kalpas. It is like eating a meal when you have only eaten once every hundred mealtimes through-out your life. So it is imperative to listen wiht joy, vowing to bear heat, cold and whatever trials and difficulties might arise, in order to receive these teachings.

 

 

(◕‿◕✿)*♥ ♫ ♫¸¸.•*歡迎點閱敏卓林堪千仁波切官方部落格臉書網頁  : http://www.facebook.com/mindroling )(◕‿◕✿)*♥ ♫ ♫¸¸.•*¨*•♫♪ Thank you !

 


 

 您可以瞭解更多‧延伸閱讀

 

【敏林堪千仁波切 2011美好法音‧Dream Yoga 夢瑜珈覺智之旅】http://tw.myblog.yahoo.com/theeasternsun-khenchen/article?mid=3930&prev=3950&l=a&fid=5

 

【老師的囑咐 ~供養僧眾 ,捨一得萬 http://tw.myblog.yahoo.com/theeasternsun-khenchen/article?mid=3950&prev=3960&next=3930

 

【積聚圓滿資糧之殊勝福田─2012第二十三屆寧瑪茉蘭千茉‧世界和平祈願大法會通啟

http://tw.myblog.yahoo.com/theeasternsun-khenchen/article?mid=3909&prev=3930&next=3880

 

 

 

◎圖文版權所有‧ 懇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欲轉貼引用, 敬請連結敏林堪千仁波切對唯一中文官網‧【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達瑪師利語自在秘密宮殿】( The Eastern Sun  Group‧敏卓林佛學院編輯團隊),謝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asternSun 9 的頭像
    EasternSun 9

    敏卓林堪千仁波切官方部落格 ─ 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達瑪師利語自在秘密宮殿

    EasternSun 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