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的揚希敦珠仁波切與敏林堪千仁波切


敏卓林寺大寶伏藏灌頂大法會相集 


http://www.edupro.org/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5426&forum=35


將自己修鍊得完美,是對眾生的大愛~~


尊貴的  敏林堪千仁波切於今日 (2009 .7. 26 ) 圓滿壹個月的閉關,


官方部落格The Eastern Sun 編輯團隊謹以上師之「中觀」(6) 開示


及2009 遍智米滂仁波切涅槃紀念日吉光片羽饗以十方 ;


歡喜仁波切饒益有情!












                 博文約禮‧菁莪弘道之尊貴的   嘉謝仁波切


http://tw.myblog.yahoo.com/theeasternsun-khenchen/article?mid=387&l=f&fid=16




















2009 遍智米滂仁波切涅槃紀日念於敏卓林之吉光片羽


 


                                      【 美好法音 2006 敏林在臺灣 ‧中觀 (  6 )】                   


                                     ◎ 敏林堪千仁波切口述開示 

                                                林生茂居士口譯‧The Eastern Sun 團隊編輯整理                                         



              

      回到之前所述,在說分別有部的教理當中,其所認為之勝義諦,所指是存在最微細、無方分的微塵,及此無分的識;這是勝義諦的境界。除此之外,其餘我們所見的、一切的現象,都是世俗諦。


    而依此義理如實去修持,在修持之後所證得的境界,就是聲聞、緣覺、阿羅漢的境界。


    聲聞、緣覺、阿羅漢的境界,事實上,也並非容易得證的。像佛陀身邊的這些大阿羅漢,如大迦葉等等,都是阿羅漢的境界。再如眾所周知的十六阿羅漢等,也都是阿羅漢的境界。


    是以,我們雖生於現代,但不要認為:我現在支持的是中觀的見地,我的見地是比較高的,而這些阿羅漢執持著小乘別解脫的見地,這種見地,是卑下的;或因而輕視,鄙視阿羅漢,這是非常錯誤的!就像須菩提,這些成就者,他們也都是阿羅漢的境界。


    像這些得致聲聞、緣覺、阿羅漢等境界的行者,其所具有的功德,一如大乘初地菩薩的功德,兩者非常相近。只是在種姓上,菩薩種姓是更殊勝的。這是在一些教理上之如實開示。


對菩薩種性而言,他們已經了知了兩種無我的人無我,這兩種無我指的是:「人無我」與「法無我」。至於聲聞、緣覺、阿羅漢則已了知人無我的義理。同時,他們也已經斷除了二障當中的煩惱障。所謂的二障就是煩惱障跟所知障。( 註:聲聞緣覺對於法無我,也有一點的證悟;聲聞緣覺與初地菩薩到六地菩薩有同樣的智慧,然而如證得了七地菩薩,則連慧也超過了聲聞、緣覺。)


那麼,他們實際在修行的行持上,就是隨著佛所說的律典、律儀上所教授的而實踐。在行為、舉止上,應該有如何的規範,這是依著律典而來的。而在修行上也依循著四聖諦的義理修持。可以說:他們依循著前面所講的見地,一切的事物沒有粗相的真實性存在;一切的事物,由最微細的,無方分的微塵所構成的;依著這樣的見地呢,如實的去修持。


   緣此之故,所以在後期,中觀以及說分別部中更高的其它部門教派中,往往就針對此點,不斷的給予批評。


    但是,這樣的一種批判,是從更高的學派,一如中觀的見地,以究竟的見地來探究,認為說分別部的見地是有錯誤的。但是,就修行或一般修行者而言,聲聞、緣覺這個部派佛教的見地,其本身並沒有什麼過失的。因為這是一個佛所宣說的,我們眾生修行的一個正道,是正確的道路。


    就譬如說:有兩個人,一個人他手上有一個銀器,而另外一個人手上有一個金子所做成的東西。那麼,從這個金與銀二者的比較當中,金子是比較好貴重的。但是,當沒有這個金子的時候,事實上.那個銀器也是很貴重的。


    因此,我們應從這個角度來了解,而並非自見地上來分別、分辨,而生起了:所以這樣的見地,它是比較卑下,不好的。或如何的上勝的見地是殊勝的。不要去產生這種好、壞的分別意念。


    最主要的是在我們自身。自己當下對於小乘的教理,或者是大乘的教理,內心裡最容易認同的,得以產生歡喜、產生修行的意念,這是最重要的!


譬如:我聽聞了小乘的教法,內心生起了非常大的歡喜心,我也能夠接受及能夠如實了解其所教導的義理;那麼,就按著這樣去修持,因為對自已而言,這就是最好的。


    為什麼呢?因為所有的這些教法,都是佛陀為了渡化眾生所宣說的法門,因此,並不是說一定要依著所謂的大乘的法去修行才是正確的。


    所以,同樣的,在聽聞一些密乘、金剛乘教法的時候,也並不是一定要依著金剛乘的法門去修持才是正確,才是最好的。因為各種的教法,都是佛陀所宣說的法門。


    是以,無論你所修持的是屬於小乘的學派,屬於唯識的,屬於中觀的,最重要的是,每個學派,在修行上面,都有它基本的見地,它應該怎如何的去修持,這些教理都有見、修、行非常完整的方式。行者要如實的去修學。


    此外,無論是大乘、小乘,各乘的法門,都有其入門處。什麼叫入門處?譬如:倘若依止小乘聲聞、緣覺的法門修持,其之入門處,即是必須要守持七種別解脫戒當中的任何一種。


倘若依著大乘的法門來修持,則必須依著菩薩戒,也就是發起了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受持願、行二種菩提心,伴隨而來的這種菩提心戒,如實的去受持戒律。


    現在,仍與往常一樣,發起菩提心來聽聞。那麼,溫故知新~~:有關於中觀的思想當中,就小乘說分別有部的中觀思想再簡略重述:


說分別有部,他們所認為勝義諦的主張,就是:有無方分的微塵以及識,此為其勝義諦的境界,主張:存在著最微細的微塵之單位;此微塵沒有上、下、左、右六方分際,這樣的微塵是存在的。


以是故,我們所見及此世間的一切思緒,譬如:柱子、瓶子、房子、岩洞、石頭等,所有一切的事物,都是由最微細的微塵所組成的。然而,事實上,這種無方分、最微細的微塵,卻是不可能存在的。


是以,在如斯的見地當中,我們無法承認其所謂的微塵就是空性;換句話說,承認這個最微細的微塵就是空性,事實上,說分別有部所主張的最微細的微塵本身是不可能有那般的狀態存在的。因此他們無法承認( 編按:說分別有部 )一切事物它就是空性。


 一般而言,空性於後期中觀的見地之中,所謂的空性真實本意,是離四邊戲論的。但是,在部派佛教裏面,其未能承許:所有的一切法,其本質到後來是空無所有的,故講微塵的存在。


舉例而言,在小乘的部派佛教或是到了唯識的層級,他們對於空性的見解,了解到:所有一切法,當你如實的去加以分析、觀察之際,其不具有一個真實的、法的本質存在。就此點而言,其是空性。


因此,在小乘的說分別部教法當中,講到空性時,此時所謂之空性,其與後期中觀所講的:離四邊、離一切戲論的空性是有差異的。以上是小乘有關分別有部的見地。至於分別有部其所認為的世俗諦,也就是除了勝義諦之微塵外,其它都是世俗諦。


接著我們講唯識的見地。


一般而言,大乘主要有兩個宗派:中觀與唯識。


唯識中所主張的見地為:我們所知的一切法,是由我們的「識」所變現出來的。換言之,也就是由我們的心識所變現出來的。是以,所有一切的境相,都是自心所展現出來的境相。因此,眼前我們所見到的一切外相,在沒有經過微細的觀察之前,所見的一切境相,這些都是世俗諦。那麼,一切法的根源,都是從心識,或言八識、阿賴耶識所展現出來的。


故而,就阿賴耶識而言,這是勝義諦。


 因此,唯識主張:就勝義諦而言,阿賴耶識,或者一切種識是存在的。其不可否定阿賴耶識不存在 ,是以其認為:由一切種識、或阿賴耶識,展現了一切令我們迷惑的萬象;故云阿賴耶識,就如同大海一樣,由阿賴耶識所展現其餘七種心以及心所具之等等作用,都是像海中的波浪一樣。


 


   是以,阿賴耶識,或謂一切種識,其可謂之:乃習氣集聚的地方。也可以說,所有的一切心,以及各種作用心所展現作用之處。


那麼,何謂習氣所集聚之處?其所指的即是:我們過去所造作的善業、惡業、或者各種清淨等等的意念,所有的這一切,其所造作的業的種子,全部儲存在阿賴耶識當中。所以它是一切涵成之所在。


  因此,可以說:一切心的作用,其展露之處,即是從阿賴耶識而起的,所以阿賴耶識就如同母親一樣;由母親顯現一切心的作用。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年幼的時候,顯現出各種不同面向的才能,譬如有些人,他們學習命象、命理,對他們而言,一學就能理解、非常契入。這都是因為過去生中,已經學習過這方面的智識,所以到了這一生再次學習之際,就很容易深入其義理,這些都是所謂的習氣。


  我們以學習命相等等做為一個譬喻,事實上,其不單謂之學習命相這方面,譬如有些人的前世可能曾有軍人的習氣,所以到了這一世,很容易的對於軍隊的生活,軍中的各種管理,都可以很熟練、適應。這都是由過去生習氣種子所顯現的現象。


原本,我們醒時從八識心田中所顯現一切的作用,亦即心識對外境產生各種心的作用,即從阿賴耶識的基礎當中,不斷的向外展拓。然而當我們進入沉睡的階段,顯露於外的一切心的作用,則全部收攝回到八識、阿賴耶識當中,當收攝回到八識、阿賴耶識時,就是進入沉睡當中。


故云,當我們處在沉睡的情境時,原本顯露在外境當中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的作用,將完全收攝回到阿賴耶識當中。當一切收攝回到阿賴耶識時,就進入完全的沉睡狀態。而眼、耳、鼻、舌、身、意的這些作用,在回攝到阿賴耶識之後,將緣於阿賴耶識過去具有的種種習氣,譬如:白天醒時所為的一些習氣,過去生種種積累、具有的氣習,緣於種種的習氣,顯現出各種夢境所看到的景象。


 我們五根的作用,其不單僅只是藉由肉體,譬如:僅只藉由眼睛的結構,就能產生視覺上「見」的功能。不是這個樣子的。


我們五根之所以有作用,是因為具有這個「根」。


譬如說:眼根,或者是鼻根,但進一步有我們的「識」,於此根上,同時住於此上而與對境產生作用,故而能夠見到事物。


鼻子,因為有鼻識的作用,所以能夠聞到味道、身體能夠有觸覺等等。但是,倘若心識在那當下,如果沒有跟著這五根同時接觸、同時作用的話,單單只具有眼、耳、鼻、舌、身之根,這些器官等等,也是無法產生能夠看到、聞到、聽到的各種功能。


此外,當我們說我們的這些器官,也就是眼、耳等等這些器官壞損的話,這並不阻礙眼識、耳識等等「識」的作用。


  因此,當我們陷入沉睡時,或者有時突然間碰到什麼意外而整個人昏倒、昏迷的這種狀態與情況,即是其它六識的作用,全都收攝回到第八識阿賴耶識,所以顯現出昏迷、昏睡的情況。


是以,阿賴耶識,或稱一切種識,它是什麼?他就是心的本身,除此之外,沒有另一個心稱為阿賴耶識。


  那麼,進一步我們想想: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等各種識的作用,是不是我們具有不同的心呢?事實上,並不是說我們有很多不同的心,佛陀於開示中提及:這些都是心的作用;都是從心產心各種心的作用的。


  因此,唯識宗的見地認為:在勝義諦的境界當中,阿賴耶識,或稱一切種識,它是存在的,是必須要的。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沒有阿賴耶識、或稱一切種識存在,那麼,我們的心要安住在什麼地方?


我們說一切的外相,是由心識顯露出來的,所以外境是空的,其實也就是心識所顯露,心識的本身。如果連這個心識也是空無所有的話,那麼,沒有任何事物存在的情況下,如何去顯現種種外境?所以,就勝義諦而言,並非空無所有,其一定具有一個最根本的、即一切法、一切心的根源,或云生處,而這就是阿賴耶識。


這是必須要存在的,這就好像,在小乘分別部中,認為一切法,並非空無所有,一定有一個最基礎的、最根本的、不可分的微塵,或者,不可分的識,這是一切法的根源。那麼,同樣的,唯識的見地,其所主張的是 :就勝義諦而言,阿賴耶識是存在的,這是勝義諦的境界。


是以,唯識宗的學理與見地,事實上,是屬於非常高深的宗派見地,其已不似一般的小乘見地了。故而其見地,往往並非乍時聽聞就能夠深入了解與學習。其之見地,誠屬於大乘中之高深的修行見地,也是很好的見地。


   因此,唯識宗在修行觀修上:所有一切的法,都是我們自心的展現,所有一切法的本質,都是自心,都是我們自心幻現的現象。是以,一切法都是虛妄的。


   故云,就見地上而言,仍是認為:所有的一切法,都是心識所展現,至於心識最究竟的,就是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就是勝義諦,就是一切法的基礎。


   唯識宗的行儀,剛剛講的:見跟修。那麼在「行」上面,以佈施、持戒、忍辱等等,以「六度」的方式,做為其修持的行儀。


   在講及行持「六度」, 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進一步講,佈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一直到般若波羅蜜,達到究竟的波羅蜜境界時,唯識也並非如中觀所言,空性波羅蜜的境界是離一切言語、思維的境界,而是超越言語、思維所能夠敘述的。唯識所主張的勝義空性並非如此。


 因此,同樣的,修持、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等,但是在行此六度的時候,唯識的觀點,是所謂的:離三輪而佈施,離三輪而持戒、忍辱等等。所謂的「離三輪而佈施」,其意涵與中觀中的佈施波羅蜜的義理是有差別的,差別在那裏呢?


唯識當中,譬如說:達到佈施波羅蜜,以三輪體空的佈施,如何的三輪體空呢?唯識宗說::施者(就是行佈施的人),以及受施的對象,以及佈施所做的這些事情,或者所佈施的這些物品,這三者都是心識所展現出來的,都是心識所展現的景象,所以,能施、受施以及所施的物,這三者都是心識,其本質都是心識、其一體無別。


其以安住在如實的了知當中,如此行佈施、持戒、忍辱等。


而中觀後期的思想,其三輪體空,其之能施、受施以及所施的物,這三者都是沒有真實自性的,故而是「三輪無自性」的空性,與唯識所言:這三輪都是自性心識所展現的空性,是有差別的。


  因此,如同以佈施來做解說一樣,同樣的,持戒,也是由持戒者本身,所持戒的對象,以及所持的戒律這件事情,都具有這三輪相對待的關係。同樣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一直到般若,都是這樣區分為: 能、所以及物這三種對境。


  因此,唯識派所主張的這種義理,對很多人來講,是比較能夠接受的。且於聽聞之際,內心很容易的生起歡喜,並認同此教義。故而有很多的修行者,自己就承認:我是唯識宗的修行者,唯識宗所講的義理,我內心是認同的,我是依照此法門修行的。


換言之,很多人對於進一步的中觀所講的種種義理,會感覺非常的深奧難懂,所以無法接受中觀的見地。因此,會歡喜唯識宗的這些教理。


那麼,講到唯識宗的見地、修持與行儀,進一步,如何進入唯識宗?也就是入門。那麼,進入唯識宗之門,同樣的,須要受持菩薩戒,必須發起願菩提心、行菩提心,修持這二種戒律。


  所謂願菩提心的戒律,指的就是自己堅定發起的誓願,從現在到究竟證悟菩提之間,願度化一切有情眾生,達到究竟的解脫,這是願菩提心的戒律。至於行菩提心的戒律,指的就是:不單單只是內心的發願而已,實際上,以各種的行為幫助一切有情眾生,這是行菩提心。


 那麼,既然受持了菩薩戒,而在什麼樣的狀況下,稱為: 毀壞了菩薩戒?


或是破壞了菩薩戒?


其所指的就是:我們受的菩薩戒,所發的願,為為幫助利益一切有情眾生而修持。那麼,如若內心裡生起了不要再度眾生,捨棄了眾生;生起了如斯意念時,這當下,就稱為破壞了菩薩戒。如此,概略的介紹了唯識宗的見、修、行以及其入門。一般來講,唯識宗亦有一些微細的流派分別,但是,主要的見地大致上是相同的。


     因此,如果我們自身在聽聞唯識的教法,內心裏面生起一種::這教法與我蠻契合的,於是我決心依此教法、法門來修持的話,那是可以的,因為這都是佛所宣說的教法。


                                                                  ~~( PART  6‧待續  )


§ 相關延伸閱讀


【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非有非無‧中觀 ( 5  )http://tw.myblog.yahoo.com/theeasternsun-khenchen/article?mid=2135&prev=2145&next=2125&l=f&fid=16

【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非有非無‧中觀 (4 )】http://tw.myblog.yahoo.com/theeasternsun-khenchen/article?mid=2125&prev=-1&next=2096

◎ 請欣賞珍貴法照 ‧佛象龍門雲集 :


【印度敏卓林大寶伏藏灌頂大法會相集】


http://www.edupro.org/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5426&forum=35



 http://www.edupro.org/modules/myalbum/viewcat.php?cid=59


◎版權所有‧ 懇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欲轉貼引用, 敬請連結敏林堪千仁波切台灣辦事處‧敏林堪千仁波切唯一中文官網:【敏林堪千仁波切官方部落格─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達瑪師利語自在秘密宮殿】( The Eastern Sun  Group‧敏卓林佛學院編輯團隊),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sternSun 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