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悟空性需要三個條件:第一是獲得上師之加持;第二是遣除違緣;第三是圓滿資糧。


獲得上師加持的修法,是屬於上師瑜珈的修持;遣除違緣的修持,是金剛薩埵之修法;


圓滿資糧即是曼達拉之修持。所謂的違緣,即是karma,業力。


http://tw.myblog.yahoo.com/theeasternsun-khenchen/article?mid=2447&prev=-1&next=2433



敏林堪千仁波切獲悉南臺灣因莫拉克颱風而受重創後,深表關切!


並衷心為臺灣祈福~~亦祈請十方法友,同心持咒凝聚善力,迴向罹難者解除怖畏、災民早日得離苦 !



 


                            【 美好法音 2006 敏林在臺灣 ‧中觀 ( 7 )】               

                                    

                                                    ◎ 敏林堪千仁波切口述開示 

                                                               林生茂居士口譯‧The Eastern Sun 團隊編輯整理  



 


 


接著,講述中觀的自續派。


 


一般而言,自續派與應成派這兩個中觀的宗派,其在見、修、行與入門這四個方面,除了在見地與修持之方面有所差異以外,就行與入門處是一樣的。


    


     那麼,當我們講到見地,事實上包涵各種不同的見地,就好像我們世俗、世間法上,有馬克思主義、民主主義等等,這些即是一種所謂的見地。也就是說:個人所認同、所主張的一種思維,即成為見地。是以,當我們講及見地之際,並非單謂佛法上才有的見地。


   


     那麼,自續派所主張的見地是什麼?其所主張認為:究竟而言,就勝義諦而論,一切法都是空的。


   


      是以,為了要證得這樣的一種、如實了解一切法空,這般之境界之故,於實際的修行方面,應如何來修行? 其亦依六度而修持。


   


     但是,自續派所主張的究竟的見地,倘若依從應成派的觀點來看的話,是不夠究竟的。


   


      那麼,應成派的見地是什麼呢?


應成派自身謂之:本身並不立任何宗派的見地,也就是其並不立任何其所承許的見地。


   


    因此,在應成派之見地主張:不安立一切的見地;其不安立「有」,也不安立「無」,乃離「有」、「無」二邊的一種中道、是為「有」、「無」雙融的一種中道的修持,這是應成派的觀點。


   


      因此,對應成派而言,這是究竟的見地,為了要達至如斯的境界,所以也有其修持的方法。


     


     那麼,自小乘的宗派起,其所主張的勝義諦的見地,認為所謂的究竟之勝義諦義理,乃存在著最微細的微塵跟識。


 


進一步到了唯識的時後,則論及:所謂的勝義諦乃存在著:一切心、心所有的根源,在於阿賴耶識,此乃「有」,而非空無一物的。進一步到了中觀自續派時,其謂:所有一切法,都是空的,所以前面所講的微塵,乃至阿賴耶識,這些都是空無所有的。但是,到了應成派的時候,則進一步主張:一切都空無所有,否則已落入外道所言:一切空無所有的境界是一樣的 ( 即外道斷滅派 );所以,一切並非空無所有。故而應成派立下:其乃為不著於兩邊之雙融中道的義理。


    


 


     所以,自宗派的發展,可以了解到 :在說分別有部之時、其主張:一切存在最小的單位是微塵。進一步,唯識則反駁此觀點,認為:事實上不存在這個微塵,最究竟的存在,是心識、阿賴耶識 的這種狀態;爾後到了中觀自續派之際,又駁斥此觀點 ,主張:阿賴耶識是不存在的,真正存在是:一切的法的本質就是空,一切法都是空的。再進一步到了應成派,則謂:倘若一切法都是空,則會落入頑空的情境當中,一如外道之空,所以主張:離有、無這二邊。


   


       那麼,在應成派的見地當中,其所言及的是什麼樣的情境呢?


 


以面前的寶瓶來做譬喻的話,這個寶瓶,也不是「有」,因為這個寶瓶並不存在本質上此寶瓶的實質;顯然其非「有」,即:其不是「有」。但是另外一面,其亦非「無」,但也不是說:其實有寶瓶,也是無寶瓶,有、無同時成立的這種狀況;或是說:非有寶瓶、非無寶瓶的這種狀態。所以,其乃離: 有、無、非有、非無四邊的這種境界,所以稱之為「離四邊戲論」的境界。


 


那麼這樣的境界是什麼境界呢?其提及:除非你在修行上面,有真實的體會,要不然,這樣的境界,是超越言語、思維所能夠詮述的。


   


    在應成派的見地中,並不是說:只是用我們的心,在這個境上去做思維的。


   


     這是什麼意思呢?其所指的是,譬如:一般我們眾生的習氣,當我們的心在對境的當下,我們在境上就產生了執著,這種執著有粗、細的分別,譬如:看到寶瓶,看到一個瓶子,我們馬上生起一個:這是瓶子,執著於此物是瓶子,即執著於瓶子的意念,這是一種比較細的執著。


 


那麼,看到這個瓶子的當下,生起:這個瓶子很漂亮、很莊嚴、很好,或是這個瓶子很醜、不好的。這種好、壞分別的意念,則是比較粗的執著,是以執著可以分為細與粗這兩個基本層面。


 


同樣的,看到一個人,第一個概念就是:這個人。


「這個人」,本身就是比較細的執著,但是看到這個人很好、這個人不好等等,這是比較粗重的執著。


     


       故而,在應成派中觀的見地當中,在修行上面是如何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說:面對對境之際,所產生的執著,我們的心,依這個境而起執著,所以如果對執著的這個境,了解到其為「無」,即它是不真實、沒有的,那麼就沒有了對境,既然心所對的境不具,就不會進一步產生之後執著的念頭,應成中觀派是從這樣的角度、方式去修持的。


   


       因此,在應成派的見地當中,其所指的:當下你所看到的這一切的外相,一切的境相,其之本質都是因為迷惑而起,即:其之本質就是迷惑的現象。


 


如此並不是說:這個法的本質不是迷惑的,但是因為藉由中觀的這個義理,而把其變成、觀造成是迷惑的。並不是這樣!而是讓我們了解:一切法的本質是迷惑的展現。


    


        那麼,在應成派當中,在修行上的觀念是如何的呢?


 


譬如說 :這個寶瓶,當我有了一個寶瓶之後,從這上面,接著就產生了各種煩惱與痛苦。


 


 譬如 :有了這個寶瓶之後,進一步,就有了:萬一這個寶瓶被小偷偷走了,於是就有被偷盜的痛苦。萬一寶瓶舊了的話,就有舊破的痛苦。萬一寶瓶破損,就有破損的痛苦。


     


       如果,根本就沒有寶瓶,那麼,隨著這寶瓶而起的痛苦,則根本沒有一個根源,沒有一個生處。


    


       這邊說沒有寶瓶,並不是說我用手拿走開了,就沒有這個寶瓶,就沒有這個痛苦。其所指的並不是這個層面。


    


      佛陀曾在一個經典中,問聲聞的弟子眾 ,佛陀說:如果這個大地長滿了荊棘,在那個時候,你要怎麼辦呢?


       


      佛陀問了這些弟子,對這些弟子說::在這個時候,你是要在整個大地上鋪上一層墊子,或是鋪上一層木頭讓自己能夠好好的走在上面呢?或是你要在自己的腳下,墊上一層皮革呢?


     


       佛陀就此開示:若要在整個大地鋪上一層墊子去壓伏這些荊棘,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你在自已的腳上,墊上一層厚厚的皮革的話,則等同你行一切處,都不會受到荊棘的傷害。那與在整個大地上鋪滿了墊子,意義是一樣的。


      


        換句話說:事實上所有一切的執著,都是從自心而起,因為心去執著這個對境,所以,自已的心,倘若能夠放下執著的意念,那麼對一切境,自然就不會生起執著的煩惱。這會比起說:首先,你執著了桌子,那麼就把桌子移開,不去執著它,而沒有執著的境。之後進一步,執著瓶子,再把瓶子移開,不去執著瓶子,如此,從一切的外境上面,去斷除這個境相,去斷除這個執著。這不是一個好的方法,惟有從自已內心之中,放下對事物執著的意念,這才是根本的。


    一般來講,大家的想法與觀念是什麼樣子呢?是不是很容易就認為;如果沒有了煩惱的對境的話,那麼就不會生起了煩惱。是不是會有這樣的想法?會不會認為 ?這樣的一個立論、講法是正確的呢? 當我們對於一個對象,對於一個對境,產生執著的話,進一步就會產生痛苦,是不是?各位承不承認? ( 師問,眾答:是,對 )


   那麼,是怎麼產生的呢?為什麼執著那個對境就會產生痛苦呢?


(師問;有人回答:怕失去 !)


   


就這一次的教法,不是只有聽了上師於佛法上的開示,而僅於心裏想著:喔,原來是這個樣子的,爾後立即就能很深刻、時常的去體會到這一點,這是比較困難的。


 


我們自已在生活當中,需不斷的去體會,之後你對於這樣的教法,在內心裏面就能有所體會,瞭知確實如此。那個時候,你才能在內心中產生真正的認同,而確認真的是這個樣子。


       


        因此,在中觀應成派的修持方法上,就是讓我們首先能如實了解到 :一切的境,我們心所對應的境,它都是不真實的。都是所謂的,都是空性的,都是在迷惑的情況下,而我們認為是「有」的。事實上,其之本質是「無」。那麼,從這一層你真正的深入體會的時後,此時內心體會到:喔,一切的境,其之本質事實上是無,不是在於我們當前的迷惑狀況下,我們看到寶瓶,心裏面馬上就生起:這個寶瓶是真實的、桌子是真實的,一切法是真實,是有的。藉著應成派這樣的修持方式,去了解到:事實上,一切的境,其本質,根本是無的,那麼,從這一層上面,我們去斷除我們的煩惱。


 


 問:請問仁波切,施是否即是捨去執著的表現?


  


 答:一般眾生在布施的時後,是有執著的布施,我們的執著是怎麼樣的執著呢?我們是不執著對境,可是我們執著自己。


如何的執著自已呢?懷著我今天這樣的布施,是因為這樣的佈施對我有利益;布施有布施的功德,布施有布施的福報等,我為了能得致布施的種種利益,所以去布施那個對境。


 


那個當下你的心並沒有觀照那個對境上,然而你並非如實為了利益眾生,為了悲憫眾生之故而去布施,而是為了自利的緣故去行布施。在這個情境下,我們雖無執於這個對境而去行布施,但是這也同樣是落在一邊,因為雖不執於那個對境去行布施,然而事實上,卻是執著於己身之福德等等去行布施,所以,你執著自身、執著對境這二者,都是錯誤的。


 


 


                                                                    ~~( PART  7‧待續  ) 



 


籲請 ◎護持敏卓林五十萬盞明燈燈供之法友,敬請發心迴向於莫拉克颱風中罹難之往生者,解除大怖畏‧南臺灣的同胞早日解脫困境!謝謝大家。


 



§ 相關延伸閱讀



【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非有非無‧中觀 ( 6  )http://tw.myblog.yahoo.com/theeasternsun-khenchen/article?mid=2433&prev=2447&next=2401 

【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非有非無‧中觀 ( 5  )http://tw.myblog.yahoo.com/theeasternsun-khenchen/article?mid=2135&prev=2145&next=2125&l=f&fid=16

【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非有非無‧中觀 (4 )】http://tw.myblog.yahoo.com/theeasternsun-khenchen/article?mid=2125&prev=-1&next=2096


 



◎圖文版權所有‧ 懇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如欲轉貼引用, 敬請連結敏林堪千仁波切台灣辦事處‧敏林堪千仁波切唯一中文官網:【敏林堪千仁波切官方部落格─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達瑪師利語自在秘密宮殿】( The Eastern Sun  Group‧敏卓林佛學院編輯團隊),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sternSun 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