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3.JPG

佛以色聲等六塵而說法,眾生以眼等六根而悟解也。

 

無量壽經上說道場樹曰:

「目睹其色,耳聞其音,鼻知其香,舌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

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智度論三十四曰:「有佛為眾生說法令得道者。

有佛放無量光明,眾生遇之而得道者。

有佛神通變化指示其心而得道者。

有佛但現色身而得道者。有佛遍身毛孔出眾妙香,眾生聞之而得道者。有佛以食與眾生令得道者。有佛、眾生但念而得道者。」

 

image2.PNG

( photo by Ugyen Sherab )

香塵

氣味即無生為圓滿之關鍵

無執氣之悅否乃趣向本性

釋執則皆殊勝觀音香總攝

香之自解脫請持誦六字明

 

我們喜好品香,卻擰鼻以避腐臭之味。然而所有的氣味,不論是美好的檀香之氣,乃或一坨惡臭之排泄物,本質上亦為空無。認知它們是純淨無實質性,並以完美之香供奉諸佛;如斯之供養,同時具備了功德與智慧。既然諸佛不存二元觀,那麼我們也應撤除所有喜惡之念。如此為之,所有對氣味的感知,便能趨向其本性。

image5.JPG

Photo Story 第十一任敏林澈清法王與蔣波羅曾佛爺 ( 宗諾仁波切 )

大成就者薩惹哈(Saraha) 曾說:「若想證悟自性,只有兩種方法:一、淨化業障、圓滿福慧資糧,二、得到有證量的上師加持,以心傳心,若追求其他方法是不智的」。

故 : 「欲以不共金剛乘秘密道究竟善巧方便而速疾圓滿二資糧者,作具殊勝近集之薈供輪。」

 

味道│味塵:

認知味為聖禮為供養關鍵

品嘗味之優劣趣向其本性

無執取則飲食皆悅聖之物

味之自解脫請持頌六字明

 

我們經常被美味、可口與甜美的食物所吸引,而排斥苦、酸、烈或辛辣的味道。其實,執著於這些味道美好或卑劣者,是我們的心。一但心認知到這些都是無生、虛空的,一切味的純淨本質便可被認知;飲食也將成為盛宴的修持法門─大薈供之智慧供養

透過此之修持,將可積聚資糧(功德),克服貪著飲食的習性,避免墮入自我修持的不當作為。當所有執著能趨向本初之性,這是最殊勝供養。

1393736_539346829480890_2030956692_n.png

【註 :關於薈供】

敦珠朗巴大師開示薈供的功德:

1. 聽過算命或具神通人所說的話後,懷疑自己會有壽障,作薈供可以延長壽命。這也是為什麼西藏的上師、喇嘛生病時,都會做薈供的原因。

2. 作薈供,能消除事業或人緣等的障礙。

3. 別人以誅法或符咒加害時,以作薈供積聚無量福德,能迴遮。

4. 作薈供的福德,能迴遮地基主或天龍八部的加害。

5. 作一次薈供等同供養一切諸佛菩薩。

薈供時,已迎請三身壇城到修法所在地,以咒語、手印、定力的加持,所有供品轉化為甘露。因此薈供不只是一般的供養,實具有很大意義。

6. 蓮花生大士的初十薈供儀軌內提及:「作一次薈供後,再沒有造新罪,未來一定會往生極樂世界及蓮師淨土。」若能依持薈供的戒律及次第,蓮師所提的功德定會圓滿。若有缺乏或不足,也可作為懺罪而無法一次即圓滿所有的福德。因此過去、現在等諸位上師臨圓寂時會作薈供,圓寂後,弟子、從眾等會為上師作薈供及供燈。

 

薈供種類略分如下:

1. 諸士和睦普眾會,謂為瑜伽集薈輪。

意思為三昧耶清淨或雖然破三昧耶戒的金剛師兄弟,一起以清淨心和恭敬心歡喜的聚在一起懺悔、做薈供,供養諸佛菩薩、布施六道眾生,就是瑜伽集薈供。

2. 富饒享用齊具備,說為樂享用薈供。

供品豐盛如儀軌內所說,一樣都不缺,全部圓滿的稱為樂享用薈供。

3. 本尊具誓總集合,說為大集之薈供。

上師、本尊、空行母等具誓護法眾一切具足,即為大集之薈供。一般的薈供是迎請一切諸佛菩薩,為相似的大集之薈供。

4. 於一切行無執著,能常圓滿二資糧,決定說為大薈供。

對供品沒有執著、沒有一點點吝嗇、小氣的心念,完全供養的心念。發心也是正確的利他心,不執著會得到什麼果報,如此可以圓滿福德和智慧二資糧,可說是真正的大薈供。

5. 集會不離方便智慧者稱為勇父勇母之喜筵,隨順時依智慧手印之方便智慧等數而行。如彼方便智慧雙運之正士集會為「具善緣人薈薈供」。

儀軌內講到:「薈供時,方便和智慧不離開。」意思是(方便)勇父和(智慧)勇母不離開喜筵,就是參與薈供的男、女菩薩眾的人數各半,圓滿的作薈供。我們不是証悟的瑜伽士,也不具足夠的勇父和勇母一起做薈供時,觀想很多的勇父與勇母聚合一起供養就可以,這稱為隨順,不是勇父和勇母一切都具足的真正大薈供,是類似接近的。

6. 飲食、衣飾、歌舞、交合、誅殺之五資具等聚合為「具富資具薈供」。

飲食指薈供時有酒、五肉五甘露(可用可樂、藥草代替)等食品。

衣飾指穿戴五方佛帽或上師帽等,西藏習俗參與薈供者都換上乾淨的衣裳以供養諸佛菩薩等。

歌舞指唱金剛歌、金剛舞等供佛菩薩。

交合:樂空雙運的定中,煩惱轉智慧供養自性本尊。

誅殺:指做一些人形食子,當作五毒聚在一起的色相,然後誅除這些五毒的習性轉化為五種智慧。或將薈供的朵瑪(供養的食子)分成好幾瓣,當作內心的煩惱、外面的敵人、各種障礙等,以這些供養諸佛菩薩。

7. 具喜本尊薈供。

壇城內的無量宮或所有主尊和眷屬都觀想清楚,供品也排列陳設整齊、悅意、莊嚴,這種影像稱為具喜本尊薈供,如一般薈供時,我們於佛前或壇城前供一些供品,同時唸供養咒,也可以說是了!

雖然在佛前陳列擺飾莊嚴的上好供品、供養的心念也很好,具有清淨心的供養,但沒有任何發願和迴向,這只算是一點點的供養,不是大乘無漏智慧的供養。

無論做任何供養,即使只是供一支香,一定要在前面先做發心、後面迴向。這也是傳承祖師巴智仁波切一直在重覆提醒的,做任何善業都應具前行、正行和結行才圓滿,才是大乘的善業,配合金剛乘智慧無漏的供養,以觀想力、手印和咒力,最簡單的供養「嗡 吽」三字觀想法,將一切化為甘露,化為無量無邊供養十方三世諸佛等,無執著清淨心、菩提心和空性見中圓滿福德和智慧資糧。

一切無執著是福德資糧,配合空性見就是智慧資糧,做一次薈供同時圓滿福德和智慧資糧,就是「大薈供」。

 

薈供應注意的戒律

1. 大家一起進來壇城,禮佛三拜後,年長耆德者先上座,也可以說是年紀較長、受持戒律較多、較久者。

2. 阿里班禪在三律儀論上,另外提到:「真傳及具有智慧者為重。」真傳意思是傳承清淨者,具有智慧者意思是具有証悟的人先坐,就是大家低頭表示禮敬這兩者先入坐的意思。

3. 金剛師兄弟間不可相互開玩笑,或供養中有人做錯而取笑等,這都是墮罪,屬於違犯八支分戒律的行為。另外如:薈供中,身口意三門放逸、爭論、開玩笑、聒噪等。有所違犯即應當下懺悔。

4. 「壇城中所有金剛師兄弟都是本尊的眷屬」以這樣的心念享受這個薈供;「所有薈供品都是智慧品、加持物」不可以有這個好、那個不好的分別念,應淨我們一切凡庸的念頭和行為。

5. 「染有性罪業者及違退失罪過者,諸不淨資具等,如蛇入懷疾棄捨,以狐狸之大禁行,落捨善緣當斷之。」意思是一個違犯戒律的人,可以來參加薈供,帶來的薈供品也可以放,但若他根本不想懺悔,屬於完全違犯這種的供品,就不可以放在一起。以一些方便法退回或另放一邊。

6. 「其謂當捨不合宜之薈供物、邪命等諸類」所謂邪命就是以不正當的手段騙來或換來的物品,以小換大或搶回來的東西等等方式而做的。這種薈供品不可用,若必用時,亦當如法處理。

7. 當薈供品擺好後,好看的、自己喜歡吃的,拿起來先吃一點點或心想著這個很好吃,薈供完後我要多吃一點點等,這些都是過失,屬於不淨資具。

8. 薈供狼食,有兩種。一種是將要薈供的供品也吃掉,另一種是剩下來的供品要與大家一起分,或是給外面沒有來參加的人都可以。如何分發?如何處理是屬於事業師的事。一般都是當初即允許、交待其他的人代分,最後剩下的,也應請示允許後即可。若無允許就吃或擅自跟大家分完,則為「薈供狼食」。

如上述之等等諸種過失,均應避免違犯,有犯馬上懺悔,如此所做、已做都圓滿,二資糧自然圓具!

 

蓮師薈供功德利益

什麼是「薈供」?又稱「薈供輪」,藏文“tsog”,梵文“Ganachakra”,男女瑜珈行者聚集- 故稱「薈」;陳設供品修法- 故稱「供」;修上師相應法,再供養諸佛菩薩歷代祖師,與其相應,得其加持,誦戒懺罪消業障,快速積聚福慧資糧,是易行、力量大、能速得成就的法會。一般人因不知其利益、殊勝和重要性,可能忽略。

古時在印度只有富有者才做得起這種法會,需一千「kasha pani」印度錢才能做一次。但密續教授從印度傳入西藏,蓮華生大士,赤松德真國王,和寂護大師建立的藏密,改變了這傳統。

乃因薈會供是有力善巧的方便法,能迅速積聚福慧二資糧,如只有富人才能做則不公平。窮人因過去世未佈施修福,今生才感窮果。這種修法對窮人來說,更為重要。

大成就者薩哈惹曾說:「若想證悟自性,只有兩種方法:一、淨化業障、圓滿福慧資糧,二、得到有證量的上師加持,以心傳心,若追求其他方法是不智的」。

 

某些薈供所用供物有增長智慧,召攝成就的作用。行者做會供時應生淨見,勝解物質供品有五肉、五甘露的「內供」品質(這是密宗名詞,簡單說就是明白供物皆是緣起性空),心離取捨,住平等一味的覺悟中受用供品,並可作內護摩。

薈供除了供養蓮師三根本,供殘食護法,行者依修上師本尊相應法、會供、誦戒、懺罪等「因」,依加持過的供品為「緣」,得到息災增福、圓滿福慧資糧,勾召世間(息災、增益、懷攝、降伏)與究竟(明心見性成佛道)成就的「果」。

寧瑪派之金剛乘行者,於每月藏曆初十,舉行蓮師薈供。因蓮師曾答應弟子,每月十號,會回來探視弟子,傳下《七金剛句上師瑜珈,降悉地雨》上師相應法和薈供的修法,於此吉祥日舉行薈供修法,能得大加持相應、息災消業除障、增福增吉祥。修持蓮師之上師瑜珈,終生薈供不斷及戒律清淨的行者,於臨終能得蓮師接引,隨意往生蓮師淨土或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是蓮師無誑之金剛語所承諾。

所有眾生都想「離苦得樂」,但很多人卻不明苦樂因果,離苦的因是止惡不造業,得世間之樂需要有福報。今生經驗受用的任何財富,都是往昔所積福德的結果。得福報的因來自「佈施」、「慈悲」、「不偷盜」、「不吝嗇」。一般人都想得福報,但自己條件不夠,想廣行財施、法施、無畏施修福並不容易。會供是不費力又能達到這些目的的方便法之一,應把握機會經常儘量做。這種迅速積聚福慧資糧的機會並不多,切勿錯過。

每個月至少一次的薈供,對於想即生成就蓮師法門的行者,非常重要。所謂「薈」供,指同壇的金剛同門聚集修法供養,有特殊的力量,不同於自己在家自修。

有人以為自己做即可,或經常錯過,是不知其要求和重要性。真正的蓮師弟子,除非有要事,應盡力參加每月的蓮師日供,以懺罪消業、圓滿福慧資糧、和祖師相應得其加持。

此外,薈供時也做「布薩」,「布薩」是梵文,義為「淨住、長養」,斷惡增善之義。藏傳佛制,每黑半月(2930日)下午集眾布薩,並供護法。白半月(15日)在家中淨室布薩。

...............................................

image4.JPG

H.H.Minling Khenchen Rinpoche │The Six Sense Objects ─ smell & taste

Smell:

To recognize smell as unborn is the crucial point of the completion stage; Not Clinging to ordor as fragrant or foul is liberated into its own nature.  

 Free of grasping, all smells are the fragrant discipline of Supreme Chenrezi;In the self-liberation of smelling, recite the six-syllable mantra.

We love to savor fragrant scents, and we hold our noses to ward off foul smells. Yet all smells, whether the subtle perfume of sandalwood or the stench of excrement, are void in nature; recognize them as pure and without essence, and offer them to the Buddhas as the fragrance of perfect discipline. Such an offering perfects the two accumulations of merit and wisdom. Since the Buddhas are not affected by dualistic perceptions, we too, should give up all thoughts of like and dislike. When we do so, the perception of smells will be liberated into its own nature.

Taste:

To recognize flavors as a sacramental feast is the crucial point of offering. Attachment to taste as delicious or disgusting is liberated into its own nature;

Free of grasping, food and drink are substances to delight Supreme Chenrezi ; In the self-liberation of taste, recite the six-syllable mantra.

We usually relish delicious, savory, or sweet flavors and dislike anything that taste bitter, sour, burning, or pungent. In fact, it is only the mind that clings to taste as being delicious or disgusting. Once the mind realizes that such attributes are unborn and devoid of any existence, the pure nature of every flavor can be recognized. Food and drink then become the wisdom offering of the Ganachakra, the practice of the feast offering.

Through this practice you will accumulate merit, overcome your habitual craving for food and drink, and avoid falling into unsuitable ways of sustaining yourself. When all attachments are liberated into the primodial nature, that is the supreme offering.

.......................................................................................................

 您可以了解更多 :

六塵之色法 │The Six Sense Objects─Forms

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341223969

The crucial point of recitation practice │敏林堪千仁波切之開示 ~ 持咒之關鍵 │六塵之聲塵

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post/290598253

 

visit us at :http://www.facebook.com/mindrolinghttp://www.khenchenrinpoche.org 

http://khenchen.wordpress.com/ http://khenchen.pixnet.net/blog

 

 ◎All rights reserved. 敬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

如欲轉貼引用,懇請如理如法連結敏林堪千仁波切官方部落格‧【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達瑪師利語自在秘密宮殿】,或附上連結網址,謝謝您!

 

 

 

arrow
arrow

    EasternSun 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