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卓林的大家庭:


法王居中,右為尊貴的敏林堪千仁波切,左為貝南仁波切;


而照片中身著白衣者,即是尊貴的第四世嘉謝仁波切


 


 


編按:有許多法友,總是不解密乘何以如此重視皈依上師?甚至


誇言自身即為密乘弟子,卻也犯上了「學佛三天,佛在眼前;學


佛三年,佛在天邊」之過患。日前又有法友相詢:皈依某人,此


人即是自己的「根本上師」嗎?其實密乘十分重視三昧耶,是以


金剛上師與弟子間的關係絕非只是一個皈依的儀式即可「一言以


蔽之」。睡覺法王的開示中亦提及:「上師必須具德,弟子必須


具格」。  我們學習佛法是為了轉化自心,並開啟本自具足的佛


性,饒益有情;絕非只是將上師視為一個世間法上的「避風


港」,或當之偶像,盲目地崇拜與跟隨,從而忘卻了皈依上師的


究竟意涵 與弟子所應為。由於法友提問之緣起,【The Eastern


Sun 】編輯團隊,特地刊出敏卓林傳承  尊貴的嘉謝仁波切,其曾


就皈依的部分所給予的開示。願饗以法友們細細思量;聞思修是


吾等於菩提道上精進的不二法門,願大家法喜充滿!


 


 


 


《開示正道實為一切佛‧皈依上師持明諸聖眾》


               


                   


   皈依上師,在目前斯里蘭卡、泰國等地所持誦的皈依文,只有皈依佛、法、僧的部分。但就藏傳佛法中,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寶之前,一定有一項是皈依上師。因為上師集攝了三寶、三身 、三根本。是以,上師應為如何的人呢?--開示正道實為一切佛。


   


        開示正確的道路,一般而言,顯教的道路、或密咒乘的道路皆是。但此處尤指密咒乘之道。


       


        而在密咒乘的道路之中,在教法上,尤指內續,也就是上上密續。特別是上上密續之中的無上瑜珈續。而無上瑜珈續中最殊勝者又莫若於大圓滿阿底瑜珈續部,這便是正道。


 


      實為一切佛,意指上師的本質正是一切一切諸佛的本質。


 


       就此而言,上師集攝了三世一切諸佛。所謂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而現在這個上師,就過去佛而言,祂是過去佛的化身、是現在諸佛的代表、是未來諸佛的起源。是以,三世諸佛的本質,就集攝於現在的這位上師身上。是以,上師具足了一切功德,而這樣的一個人,就是上師。(關於這個部分,此處也無法詳加講述有關集攝的部分,因為需說明的內容仍十分龐巨。)


 


“皈依上師持明諸聖眾”。


 


     此處所謂的持明,是密咒乘的專有術語。特別是在大圓滿、大手印中都時常提及“持明”的一種境界。


 


       所謂的持,是認識抓住之意;而明則指我們的心,也就是自心的本質,稱為智理、自己的理智部分,我們稱其為明。所以「上師持明」,便是持明成就者。過去在印度聖地有八大持明成就者,即是認識自心的自性之有成行者。而我們在觀修時,除了可以觀想印度持明成就上師,在西藏也有許多持明成就者,都是我們所應皈依的對象。


 


     上師何以集攝三寶三根本呢?


 


     上師的身,是加持的根本,所以其為上師;上師的語,是事業的根本,所以是空行;上師的意,是成就的根本,所以是本尊。相同的,上師的身是僧寶;上師的語是法寶;上師的意則是佛寶,所以前者是集攝了三根本,後者則是三寶。再者,上師也集攝了三身。


 


     上師的身,是化身;上師的語,是報身,上師的意,則為法身。因此,理當皈依如斯的上師持明一切聖眾。《具足四身五種智慧者.皈依十方一切諸佛寶》


 


      有關具足「四身五智」的佛學理論。十分廣泛,仍無法在此一一詳細講論。一般而言,我們常提到二身。二身即是色身與法身。在二身中,色身又分為化身與報身,所以又成為三身。但在密咒乘中認為這三者的本質恆一,無二無別,所以法、報、化三者又常合為一身;就其本質而言,我們稱其為自性身。而於自性身之上,又加上一個不動金剛身。因此,就成為五身。所以既有二身、三身的說法,也有四身、五身的講法。


 


       另外,五種智慧有:大圓鏡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法界體性智。不論之前所述的四身五智的情形如何,一般而言,四身在我們的心續之中都是具足的。譬如:心的自性是空,是法身,其本質是明,為報身。明空雙運之中又有大悲,這是化身,也就是自性空。明與悲合一,無二無別而言,便是自性身。所以說,在我們心中的四身,也能具足,希望大家能夠這樣來了解。


 


       至於前面所述的五智理論,一般也是常提及佛的二智或五智。如何來劃分呢?一般而言,就對境而論(利益眾生的對境),所示現的是兩種智慧。這是「具一切智」與「如所有智」。就了解對境而言,具足這種智慧。就自身本質而言,則可分成五智(如大圓鏡智、成所作智等)。就對境的了解而言,就是具一切智與如所有智兩種智慧,或是五種智慧。簡而言之,即是將四身或五身集攝,而如此的擁有者便是佛寶。


 


      一般而言,所謂佛寶是擁有了如此廣博的智慧,這麼多的理論與各種身。但簡而言之,佛寶即是具足了悟與證悟的功德,不論其為二智或五智,實際所指便是證悟的功德。這些於《資糧論》中都有解釋,其實四身五智等各類說法、佛的源頭,就是其證悟的功德。是以我們要皈依十方一切具足四身五智的諸佛寶。


 


      十方,指東西南北四方及四隅,再加上上下,便是十方。十方一切諸佛,則意謂著佛所不遍及之處是沒有的。因為眾生不遍及處也是沒有的。


 


      佛與眾生,是兩個對立的觀念。


     如果沒有眾生,就沒有佛;沒有佛,就沒有眾生。這是因為沒有眾生,就沒有利益眾生之處,沒有利益眾生之處,當然也就不會有佛的存在。因此,只要有眾生存在的地方,就有利益眾生的佛會出現,所以佛與眾生是同時存在的,是以諸佛遍及一切處。


 


     另外,所謂五道,是共通乘所講,十地則是大乘的論點。


     雖然,在十地之中可能也有些許差異與不同的說法出現,但總而言之,就是五道十地。凡是趣入五道十地的僧寶,我們都虔心來皈依。
    


       僧寶是謂眾中尊。此處所言的僧寶,一般而言是指聖僧、比丘眾中尊的聖僧。問題是,此人是否是聖者,我們無法從其外表、外顯而得知。因此只能以近於聖僧的僧眾來作皈依。大抵而言,僧寶便是指「教言之法與證悟之法的實修者」。


      佛寶,是行者修行之道的開示者;法寶,是我們所實修的道路;僧寶,則是實修道上的朋友,是助伴。這是有關三寶的說明。


      至於皈依三寶的目的是什麼呢?--賜給我們一切共與不共的成就。
      


      譬如,究竟的目的是要得證佛果,暫時的利益則如壽命延長、疾病袪除,運氣旺好等等,還有息增懷誅四種事業願能得到成就,至於不共的成就便是證得佛果。


    


      這一切共與不共的成就,皈依之後,懇請三寶能夠賜予我們!


                                                       


                                                 ~~~敏卓林傳承‧


              尊貴的第四世嘉謝仁波切


                             


                               ◎版權所有‧ 懇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欲轉貼引用, 敬請連結敏林堪千仁波切台灣辦事處‧敏林堪千仁波切唯一中文官網:【敏林堪千仁波切官方部落格─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達瑪師利語自在秘密宮殿】( The Eastern Sun  Group‧敏卓林佛學院編輯團隊),謝謝  ~~~ 這是標明文責之所在,亦是尊重版權法,謝謝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sternSun 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