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夢、新夢,都是夢 ; 但誰肯定了呼吸的當下?


 ~~   怙主  尊貴的第九任敏林堪千仁波切 2006 美好法音敏林在臺灣‧中觀講座




  生起對自性之信心,因真理無處可尋;


 唯有內觀悟得此道,是為解脫 !~~~ by 尊貴的  第九世敏林堪千仁波切


.........................................................................
              


                       【 美好法音 2006 敏林在臺灣 ‧中觀 ( 5 )】


                   

                            ◎ 敏林堪千仁波切口述開示 

                                林生茂居士口譯‧The Eastern Sun 團隊編輯整理   



 

       關於二諦的義理,什麼是世俗諦呢?世俗諦的內容、意涵,在每個不同的學派或者不同的宗派,各有其對世俗諦之不同定義。譬如說:在「說一切有部」,也有其對世俗諦的一個定義。同樣的,小乘教派中的經部學派,以及大乘的唯識,乃至於中觀之自續派、應成派,無不有其各自對於所謂的世俗諦的義涵之定義。      


 


          那麼,之所以會有這些宗派,別解脫部、經部,唯識、自續派等等,這些宗派的形成,便是因為他們各自有其所主張的見地,而緣於其各自見地上的差異,故而形成各個不同的宗派。      


 


        例如,在「說分別部」中,其所主張勝義諦義理,指的是我們的心識的作用,有著最微細的、不可分的、最微細的識,同時,外在一切的事務,就外在的一切器世間的事務,其具最微細的單位,稱之「微塵」;微塵,其微細到無方分,即無有方向可做區別,器世間的事務即由無方分的微塵所構之形成。因此,這個就是「說分別部」之勝義諦的義理。


 


它並不是空,空並不具所有的空,而是有著最微細的微塵,構成一切的物質,有最微細的、剎那間的識所構成這個「心識」。此外,其亦認為世間上所有一切的萬法,都可歸納成為兩大類:一個就是心識的這個部份,一個則是物質這個部份,可以說是心與物這兩大部份。


    


        因此,在「說一切有部」教派裏面,他們認為:我們的心識,各種意念紛飛的心識當中,有構成這個心識,最微細的、無可分的、最微細的識,這個是構成心識的根本,那麼,同樣,外在一切器世間的事物,有構成這些事物,最微細的單位,稱為微塵,這個是存在的,為其勝義諦的義理。


       


 


      那麼,他們最大的錯誤在那裏?( 此部份乃以中觀學者的角度與看法評論,故云小乘之見地非究竟 ) 乃在於其主張有如此不壞的、存在的這種微塵。即最微細的,構成事物的單位、微塵,或者是構成我們心識的那一個最微細的那個識,他們認為這個是真實存在的。


       


       為什麼呢?因為其主張有所謂的無方分的微塵存在,但事實上這種無方法的微塵是根本不存在的。怎麼說呢?


 


就好比一張桌子,這個桌子這樣事物,只要其一存在,那麼,則一定會有它的上方,下方,前後左右這個四方邊,一定具其六方的存在,可是,「說一切有部」主張「有一種無方分的微塵」,這個離一切方所存在的微塵,這是不存在的。


       


        他的主張就是:這樣的一個微塵,無方分的微塵,不再有上、下,前、後、左、右等等這些方位的區別,意即無法去說:這是其之上方,這是下方,左右前後等等,他們主張有這樣的一個微塵存在。


       


         對於小乘的學派所主張:有這樣一個最微細的單位,就如我們所講之微塵。而這樣的一個微塵,其離一切的上、下、前、後左右的一切方位。那麼,各位對這樣的一個觀點,自己應好好的去思惟,思惟存不存在這樣的一個最微細的單位。


 


有沒有這樣的東西存在呢?以一顆足球來比喻,這個足球放在這張桌子時,自然就有下面,上面,東南西北的方位區分出來。同時,以這個足球來比喻,這個足球不單單有外在的方位,也同時具有球體本身內在方位。


 


    所以我自己( 敏林堪千仁波切 )經由思惟之後,認為根本沒有這樣的一個事物存在。你們呢?你們的想法呢?


 


      


       在之前所提及的中觀學派,月稱論師等等這些大德們的見地,講到不執有,不執無等這兩邊。但我們現在所談的,是針對小乘說分別部的,這個教理之中所謂就勝義諦而言,存在著有如斯一個最微細的微塵;我們就這點來談─有,或是沒有?


       


        其實,現在所講的說分別部的見地,這是在早期的世親菩薩等,這些大德的見解是這樣的;像世親菩薩在俱舍論所書的見地即是如此。


        


       那麼,在這個論註裏面,世親菩薩就承認,主張有這樣一種微細的微塵是存在的,此為其之勝義諦境界。


    


       為什麼早期的看法認為存在一個這樣的微塵呢?因為對當時的人而言,他們的內心與智慧沒有辦法去承認,或者是認同於後期中觀所講的 ~~在空的境界裏面是一無所有的;不再存在任何事物的那樣的一種空。當時是無法那樣接受的。


       


         何以故?這是因為:在當時的想法,是無法去認同或承認,構成一個事物,連那個最微細的因都是不存在的。而到了後期中觀所主張的:譬如說這個瓶子,這個瓶子當你深入的細微觀察時,這個瓶子並沒有構成瓶子本身最微細與最究竟的那個「因」,是不存在構成的成份的。


 


 但是,就早期的部派佛教裏面,他們卻認為,一個瓶子,你去分析它,你知道它是由很多微塵所構成的,這是能夠接受的。但是,若追究到最後,連那個微細的因都不存在,那與某些外道之無因能成一切法的立論,彷彿是一樣的。所以,早期的部派佛教沒有辦法去接受這樣的一種見地。是以,他們認為:一定,也就是當分析到最微細的時候,它一定存在一個基本的單位,稱之微塵,有這樣的一種存在,構成一切的事物。


    


       因此,在最早期的部派佛教主張有微塵的存在,而這是勝義諦的義理,同時,這也是佛陀曾在一些經教上如是宣說的。


       


        那麼,為什麼佛陀宣說這些義理呢?這是因為對於當時的眾生,當時的心識、智慧還無法廣闊大能夠去接納「一切的本質空無所有」的義理;對於這樣的眾生而言,是以佛陀開示這樣的一個教理。


       


        一般而言,我們的觀念,也會跟「說分別部」的見地比較相應;因為我們畢竟離中觀的境界還非常遠。所以,我們也會認為,事物的分析到最後時,應該有一個類似最小的單位存在;我們會比較傾向認同「說分別部」的這種見地。


       


       甚至,一般眾生其所執著的見解是什麼?是:面前所見的這個瓶子,這個瓶子才是真實的,這就是瓶子;我們或一般的眾生,執著於一個非常粗的,一種執著。但是,說分別部的這些行者,他們所執的,不是這種粗相的、物質的存在,而是一種更微細的,某種現象的存在,其所執著的,是那樣的事物。


   


       因此,對我們凡夫而言,我們看到外境時,譬如說:這個瓶子,我們看到這個瓶子,即會產生這種粗的執著。我們馬上執著:這個瓶子非常莊嚴,外相上、構造上非常的雅緻,而這個當下呢,我們產生執著,產生各種的煩惱、妄念。但是對於這些說分別有部的行者而言,他們已經不執著於外在的這些事相,他們知道這個瓶子的這些外相,或構成這個瓶子的,其實只是我們的心,這種錯誤的認知而已。(執持外相器世間一切之粗相為實有之心)這個瓶子的本質,是由許多微粒,所構成的。他並沒有一個真實的瓶子可言,它真正的,只是最微細的微塵而已,因此呢,他已經不再執著粗相上,或者表相上的事物,而是了解到:這個事物,它是由微細的、無方分的微塵所構成的。因此,在那當下,內心裏面依著外在事物表相所產生的、各種煩惱意念,都已經可以平息。


      


       對他們而言,他們對於中觀的義理與見地呢,事實上,是比我們更接近的,為什麼?因為他們內心的執著,已經只剩下對於最微細的微塵的執有,但對我們而言,我們顯然離此境界更遠。


    


       在這種狀態之下呢,各種煩惱障,事實上已經是完全盡除。所謂的煩惱障,或可言之就是我們的貪心、嗔恨、愚癡、嫉妒、我慢跟懷疑等等各種煩惱,也就是我們內心所產生的各種粗相的,非常猛烈的執著,這些,都是煩惱障。



一般我們所謂的「障」,在藏文中稱為「居吧」,或是惡業「帝吧」;


障與惡業二者在涵義上是一樣的。


簡言之,內心所生起的這個惡念,或者一個不好的念頭,


就稱之為「惡業」,或稱其為「障」。


 


我們所造作的惡業,如果不加以懺悔、清淨,


惡業就會伴隨著心識,縱使於此生,沒有產生其果報,在你的來生,乃至於無數生之後,此惡業的果報,仍然會展現出來。無論如何,己所造作的惡業,如果未能如實懺悔,惡業不會憑空、無緣無故的就自然消失,這是絕對不會發生的。       


 


故而為了淨除惡業之故,我們必須要修行。


如何修持呢,就是內心「生起利他」的意念,


如實的實踐利他之善行等等,藉由如此以斷除各種惡業。     


 


但是,當談及修行,或者修法時,


往往框臼於一種固有的概念。


認為所謂的修行,就是必需要到佛堂、佛寺,


到特定的地方去做種各種的佛行等等;


或著,一談及修行,就必需佈施、以財物、金錢等諸佈施貧窮、需要的人,


認為此即所謂「修行」。  


 


當然,這些「利他」都是修行,


但是,修行不單單是做實際的資金錢佈施,


或者到佛堂修法等等;修行是具有廣闊的層面的。


 


因此,某些人往往談及自己正在修行,甚至經過修持一段時間之後,內心產生了一種驕慢,認為:「我是一個修行人,我是一個好的修行人。」


 


產生這種驕慢心之際,事實上,已非做著正確的、或是清淨的修行。


為什麼呢?因為所謂的修行,是為了要降伏自心的貪、嗔、癡、慢、疑等諸煩惱。在如斯的修行後,如果反而讓自己內心的(煩惱),譬如傲慢心等更加的增長,那麼,所修持的法,成為增長煩惱的因,於此當下,已然離開修行的本質了,而非清淨的修行。


 


因此,如同過去佛陀住世之際,曾有一次,佛陀應施主的邀請供齋。


佛陀在應供的途中,有一個小孩正玩著堆砂子的遊戲。


當小孩看到佛陀接近自己時,他就把手中的砂子灑向佛陀,那在那當下,有六粒微細的砂子落在佛陀的缽中。


然而,因為這樣的一個善業的緣起,


爾來這個小孩子投生於天界,成為帝釋天王,也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主,第四天主。


 


這個小孩在灑出這一個砂子的時後,


於其內心之中,並沒有特別想及我用什麼樣的東西來做供養的意念,


也沒有侵慢佛陀、認為我用這個來詆毀你,來傷害你的意念,


他只是懷著一種非常普通的,一般的,沒有好、壞的意念灑出這個砂子,


結果成就此善果。


因此,我們修行之時,任何時候都要觀察己心,


這是為了讓自己的執著能夠更加減少的緣故。


 

       


               ~~~ ( 5 ) 待續


....................................................................


2008年12月印度敏卓林寺大寶伏藏灌頂一瞥:主法者為:怙主 達龍哲珠法王,口傳上師:尊貴的南開仁波切,主要受灌者:揚希頂 果欽哲仁波切、竹巴揚希康祖仁波切、揚希敦珠仁波切、敏林堪千仁 波切、貝南祖古仁波切、卻袞仁波切


............................................................................................



◎延伸閱讀  :溫故知新‧ 您可以瞭解更多~~ 

【猶如珍貴教法之殊勝太陽~~敏卓林第二法脈執持者‧尊貴的 第九任敏林堪千仁波切】http://tw.myblog.yahoo.com/theeasternsun-khenchen/article?mid=55&prev=133&l=f&fid=18



【敏卓林堪千世系~~首座輔弼大譯師 羅千達瑪師利尊者 略傳 】http://tw.myblog.yahoo.com/theeasternsun-khenchen/article?mid=557&prev=634&next=548&l=f&fid=18



【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非有非無‧中觀 ( 1  )】http://tw.myblog.yahoo.com/theeasternsun-khenchen/article?mid=125&prev=130&next=94&l=f&fid=16

 

【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非有非無‧中觀 ( 2  )】


 

【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非有非無‧中觀 ( 3  )】




【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非有非無‧中觀 (4 )】
http://tw.myblog.yahoo.com/theeasternsun-khenchen/article?mid=2125&prev=-1&next=2096


 

圖文版權所有‧敬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欲轉貼引用, 敬請連結敏林堪千仁波切中文官網‧【敏林堪千仁波切的達瑪師利語自在秘密宮殿】謝謝


◎敏林堪千仁波切從未授立任何佛學會從事任何募款事宜,敬請注意;並請於敏林堪千仁波切全球英文官網 www.khenchenrinpoche.org 之 support頁面徵信匯款帳號,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sternSun 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